“工作是我最好的休息,不停地思考是我对抗衰老的最好法宝。”这是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良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最美教师:中国民居建筑大师朱良文。视频来源:央视网 1."最美教师" 捐资100万扶助贫困生
2013年12月14日,满头银发的朱良文走进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用自己积攒的100万元成立了朱良文奖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学子。 “以个人名义捐出100万元,这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我长期以来的心愿。”朱良文谈到了捐资助学的缘由,“我自己就曾受助于别人,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就不可能上大学。” 朱良文教授。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即使是很微不足道的帮助,也许就会改变他的命运。”朱良文说,后来自己工作了,当看到农村的贫穷状况,心里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当时,我就想,如果这些农村的孩子,得不到帮助,他们就可能永远改变不了贫穷的命运。” 2002年,朱良文退休了,随后他创立了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一系列实用而精湛的规划设计方案使他的研究所渐渐有了名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终于,在多年积累之后,他毕生的心愿得以实现。2013年,朱良文决定将自己积蓄的100万元捐出来,帮助更多的困难学生。 与获得“朱良文奖助学金”的学生们在一起合影留念。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朱良文倾囊资助贫困学生源于他对学生爱,更是对师道传承的遵循。对教师这一职业,朱良文心中从来都有着极高的份量。“我能在今天做出些成绩,是和当年的良师益友密不可分的。”朱良文回忆,正是当年的中学班主任邹功鼎老师的坚持和帮助,让自己打消了中学毕业后就业的念头最终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同班同学徐大懋的经历也让他感怀至今,徐大懋的家在当涂县农村,虽然成绩十分优异,但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后来,班主任李梦琴老师亲自将徐大懋接到他们家,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继续学业。徐大懋也不负众望,考取了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正是这些今天看来,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都让我们难以企及的恩师,让我真正理解师者如父的道理。”忆及师友,朱良文眼眶泛红。
2.“丽江保护第一人”建言省长挽救古村落
朱良文不仅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更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学者。作为拯救云南元阳哈尼族村落公益计划——“红米计划”的学术顾问和项目规划者,2015年以来,朱良文已不下3次到元阳哈尼村寨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每次去那里确实辛苦,但我们做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这点苦累对我来说也就不算什么了。”朱良文说,“我们希望通过世遗梯田的红米产出,以撬动世界遗产在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促成古村落的经济复苏和文化复苏,极力守护阿者科和垭口为首的古村落,进而让社会对整个世遗保护地产生更大范围的关注与重视,使其公益效应最大化。”
在元阳实地考察调研少数民族民居。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其实,类似这样的民居文化研究保护工作,朱良文早在30多年前就开始了。 2015年9月,在古村落保护活动现场。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1987年7月,朱良文带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师生到丽江考察。考察结束,顺道拜访老朋友、时任丽江地区建委主任的杨克昌。见到老友,杨克昌顾不上寒暄,焦急万分地递上一份关于“打通四方街成立指挥部”的红头文件。朱良文一看,怒发冲冠:“这简直是蛮干!外国人都要不远万里来考察学习我们丽江的民居,我们自己竟然要把它拆掉!” 3.“先驱者”率先开创云南建筑学本土化研究
作为云南建筑教育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朱良文其实并不是云南人。“我与云南结缘,其实是爱情的力量。”朱良文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一脸的幸福,“‘文革’时,妻子作为学生大串联到了广州,她的兄长恰好与我是同事,我们由此结识、相爱并结合。”婚后,为了解决长期的两地分居之苦,1975年,朱良文决定从广州调到昆明。他说:“当初说好了是要调我到云南省设计院,却最终不知怎么把我调到了筹建中的云南工学院,可能是领导看中了我的专业背景吧。”正是这一“阴差阳错”,成就了朱良文在云南建筑学教育上的一番事业,也成就了云南建筑学教育民族化、地方化的研究道路。 朱良文教授发表讲话。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1978年底云南工学院建筑学教研组成立,朱良文被任命为教研组组长,后来明确提出了“建工系结构抓抗震特色,建筑学抓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要求,为云工建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了方向。直到现在,突出地域特色仍然是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编辑点评
助学,是一份爱心的表达,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社会正能量的弘扬与释放。老教授朱良文不仅倾囊付出设立助学金,免除贫困学生后顾之忧,而且身体力行,以质朴谦冲的品格影响着学生,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的助学在孩子们心中植下爱心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爱心就会得到传递与弘扬。如此这样,助学将发挥最大的效能和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智萍) 【本网点评】 ·一场护城与护苗的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