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妈妈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心理学.jpg
“爱心妈妈”曾美华
11年关爱帮教失足少年 用爱心照亮迷途少年回家路
她是失足少年们口中的曾妈妈、迷失方向的孩子眼里的“爱心家人”、爱心工作室的志愿者代表……她帮助了一个又一个迷失方向、需要温暖的孩子找回自信。她完成了长达23万字的《与失足少年零距离》帮教手记。2017年6月,曾美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重庆市江北区有一间爱心工作室,一直关注和帮教失足少年。日复一日,从未间断。这座爱心工作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创办人也被大家亲切称呼为“曾妈妈”。

1.永远的牵挂 看到她幸福我很欣慰

  “曾妈妈,还好吗?好久没有跟您‘摆龙门阵’(聊天)了。这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全家福,您看看。”曾经的帮教对象小梅发来一条微信这样写道。当正在重庆市江北区富力海洋社区“曾妈妈爱心工作室”忙碌的曾美华看到这条信息时,脸上满是微笑。

  “看到她现在好幸福,我就真的放心了。”看到照片,曾美华想起了11年前发生在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一幕幕。

曾妈妈教导失足少年如何正确书写信件。图片来源:重庆市江北文明网

  “‘三无’就是无人探视,无电话、信件联系,无汇款。在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三无’的服刑少年占10%以上。”该所所长王智慧介绍说。基于此,2006年,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公开向社会征集首批“爱心家人”,与失足少年结成“一帮一”对子。“爱心家人”的首要任务是为失足少年的心“开一扇窗”,让他们认识错误、认真改造,建立回归社会的信心,去拥抱美好未来。退休后的曾美华,在看到这个征集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 

  “这些孩子大都缺少家庭的关爱,在花季的年龄却身陷囹圄,我想帮助他们。”小梅(化名)是曾美华当“爱心家人”后的第一个帮教对象。2000年,年仅14岁的少女小梅因毒死母亲及祖父母被判无期徒刑。亲戚们认为她是一个“大恶人”,6年不肯来探望她,导致她情绪低落,平时表现也不好。每当看到其他人有亲人来探视,小梅就感到自卑。深夜里,她时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泣。

  “第一次见她,我就能感觉出来这个女孩特别渴望亲情,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盯着我看。”曾美华回忆道。曾美华决定用实际行动化开小梅内心的坚冰。在帮扶小梅的8年里,曾美华每月探视、书信往来、跟小梅亲人联系,甚至自掏腰包鼓励她参加自考……经过几次减刑,小梅于2014年刑满获释,出狱时她顺利完成大专自考考试。

  如今,小梅在外地找了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常与曾美华保持联系。她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将她从黑暗中带出来的人,有了曾美华,才有了重见阳光的她。

2.失足少年都希望有个“曾妈妈”

  “我理解的曾妈妈精神就是让社会充满善良与美好。”这是2016年底,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的小峰在写给曾妈妈信中的一句话。他在信中写道:“我们每一个服刑人员都希望有一个曾妈妈,刑满后我无论做什么,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将曾妈妈精神永远地传播下去。”

  “明年就要出狱了,过几天我要再去看看他。”曾美华拿着小峰的信,很期待如今这个阳光青年回归社会。

曾妈妈(右一)看望帮扶失足少年。图片来源:重庆市江北文明网

  2013年,17岁的小峰因故意伤害他人被公诉,曾美华担任其“合适成年人”。合适成年人是指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人时,因其法定代理人无法到场参与刑事诉讼,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成年人。回忆起第一次担任小峰的合适成年人,曾美华说:“我记得我给他父亲打电话,对方不但不领情,反而生气地说不会来探望小峰。”曾美华这才知道,小峰的父亲是残疾人,家庭困难,因埋怨儿子不争气,故不愿意前来看他。

  小峰被判刑后,曾美华主动申请成为他的“爱心家人”。针对小峰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曾妈妈都及时给予疏导。小峰提出的合理要求,曾妈妈尽量帮助解决。

  面对漫长的刑期,小峰想去未成年犯管教所艺术团学习吹萨克斯。对家境一般的曾美华而言,买萨克斯可不是一笔小钱。但她说服了一位好友愿意把儿子小时候用的萨克斯送给小峰。当小峰从曾妈妈手中接过心仪之物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努力,哪怕再难再累,也要学有所成。

  半年后,他从对音乐一无所知到学会看乐谱,还能用萨克斯吹奏简单的曲子。一次接见时,小峰还给所有的“爱心家人”吹奏了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曾妈妈的鼓励下,小曾越发热爱音乐。两年过去了,他又学会了吹葫芦丝、弹吉他。他感激地说:这一切,都源于曾妈妈用爱感染他、用行动支持他,才让他在音乐路上越走越阳光!

3.用更多的爱让失足少年回归社会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我希望能够引导失足孩子重新回到社会的怀抱。”这是《与失足少年零距离》手记中的一句话。手记作者,正是今年74岁的曾美华。

  从当“爱心家人”的第一天起,曾美华就将帮教故事、心得体会等内容记录下来。2007年,为了更好地采写手记,时年64岁的曾美华开始学习拼音、电脑、写作。儿子、侄女、同事等都成为曾美华的“老师”。历时5年,曾美华完成长达23万字的手记。

曾妈妈(左一)与未管所所长亲切交谈。图片来源:重庆市江北文明网

  “花季少年本该在课堂里伴随着朗朗书声快乐地成长,为什么身陷铁窗……”曾美华在手记开头写道。手记里,写下20多个失足少年的故事,告诉人们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家庭对孩子影响太大了!父母的行为极大影响孩子的成长。”曾美华说,这些失足少年几乎都生长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有的孩子被亲人漠视甚至抛弃,有的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都在她手记里一一提到。

  在手记里,曾美华还收录了孩子们的日记,给她写的信。“这些文字也记录了他们的转变,他们原本痛恨这个社会,现在积极改造,有的已获得了减刑。”

  “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一时的错误不能反映一个孩子的本质,我希望能够引导他们,让他们重回社会的怀抱。”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父母不愿管、不会管、管不了,是失足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本手记不仅是失足少年家庭教育的“活教材”,对普通青少年家庭教育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4.带领志愿者帮助240名失足少年

  2012年,民进重庆市江北区委成立“曾妈妈爱心工作室”,由民进会员曾美华任负责人。20余名民进会员成为首批爱心志愿者,工作室还发展了“爱心家人”队伍,并和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进行一帮一“结对签约”,开展爱心帮教。

  民进重庆市江北区委专职副主委肖渝妹介绍说:“曾妈妈爱心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持续开展关爱失足少年、感恩教育、心理疏导等系列活动,和关爱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爱心助学、帮扶贫困以及法制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社会公益活动。

  为了深入了解失足少年犯罪的深层原因,找准各种心理帮教方法,曾美华一直坚持学习,不断提升帮教水平。

曾妈妈在女监区给失足少女上课。图片来源:重庆市江北文明网

  2017年4月,已是74岁的曾美华主动申请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学习心理学。在105个学生的班级中,曾美华是最年长的学生。为了赶上进度,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学习,晚上复习至11点。学习结束,曾美华第一时间将学习心得与“爱心家人”分享。

  截至目前,前后有150余名志愿者加入到“曾妈妈爱心工作室”,他们从“爱”出发,从“帮”入手,以“教”感化。11年来,“曾妈妈爱心工作室”先后帮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曾妈妈年过古稀,还在为帮教失足少年们奔走,她是我坚持做爱心帮教的动力。”“爱心家人”刘柯岑说,在帮教失足少年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成长。

  2017年1月25日,曾美华登上“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台。当主持人问起11年的帮扶工作有什么收获,曾美华说:“我是一位母亲,更是一名教师,有责任去守护这群孩子,给予他们帮助和关爱。我在孩子们心间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期待它们发芽长大。” (文中小梅、小峰为化名)

  (文字来源:重庆市江北区文明办 作者:重庆市江北区江北报社 桂锡波 喻银跃)

编辑点评

  曾美华用爱换得失足少年的真心,让一个个失足少年最终浪子回头。曾美华是伟大的,她为一群与自己无半点关系的问题少年,倾注家人般的关爱。曾美华的爱很温暖也很贴心,她十余年的付出无疑是雪中送炭,感化了失足少年,也打动了我们所有人。

 (责任编辑:孙茜 实习生:杨瑞)

    【本网点评】

    ·曾美华:用爱心让失足少年人生华美
    ·曾美华:真心换得失足少年改过自新
    ·曾美华:不是亲妈胜似亲妈
    ·曾美华:无私母爱感化失足少年

 

 【进入微博话题:#好人365#】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