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祥和他的“孩子们”.jpg
“最美教师”汪昌祥
山村教师退而不休 情系家乡教育
当汪昌祥身患癌症、妻儿因病同时住进医院,身无分文感到绝望时,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西北部泥麻隆村的父老乡亲为他送来了1700元救命钱,他暗下决心:“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家乡、为孩子们多做点实事儿。”四十多年来,汪昌祥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改变这个穷山沟的教育状况,将70多个孩子送进大学的校门,退休后成立志愿服务队,依旧致力于捐助乡村教育。2017年7月,汪昌祥荣登“中国好人榜”。

  对于汪昌祥来说,当老师似乎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情。

  地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西北部的泥麻隆村四面环山、十分偏僻。1974年,汪昌祥初中毕业,此时,全村100多户400多人中,初中毕业生一个手都能数得过来,怀揣着这个“高学历”,汪昌祥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教学点的教室就是一间废弃的仓库,没有门窗,土墙上挂一块木板就是黑板,几块木板一拼就是桌子。没有凳子,学生就坐在垒好的土块上;没有办公室,老师就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村上的人都说:“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即便是这样,每当看到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听到那一声声清脆的“汪老师”,20岁的汪昌祥心里都会格外高兴,“能教书育人是件多好的事!”但他也知道,孩子们都盼着能有间新教室。

  第二年,渐渐熟悉情况的汪昌祥开始申请经费,在村上盖两间教室,由于缺钱,来帮忙的村民都是义务劳动。有了新教室后,汪昌祥的劲头更足了。好强的汪昌祥暗自发誓,一定要把学生教出个样来。凭着这认真股劲儿,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泥麻隆村就进了前三名。

  “早些年,村上有文化的人不多,除了老师,我还是村里的团支书、调解委员,就连村民们写申请,也都来找我。每当这种时候,我心里就特别满足,这跟挣多少钱、当多大官没有关系。”这是汪昌祥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986年,上级部门推荐他去担任副乡长。

  “机会来了!”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于苦哈哈地当了十多年老师的汪昌祥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细细思量后,老汪还是选择留下来。他说:“我们村里很穷,只有教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再说了,我舍不得这些孩子。”

一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患癌教师的快乐时光

  1991年的秋天,汪昌祥被查出得了胃癌。

  “就在我得胃癌那一年秋天,老伴儿在自家门口挑草的时候,被一辆失控的手扶拖拉机撞倒,一条小腿粉碎性骨折,住进了省医院。我儿子也因为感染肺炎被送到了省妇女儿童医院,家里已经没有钱了。”

  怎么办?

  就在汪昌祥觉得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学校的老师送来了同事、学生和乡亲们1700元的捐款。“当时我看着手里那一沓零钱,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这都是他们的一片心啊!”回忆往事,汪昌祥一下子伤感起来。

  手术后充满感恩的汪昌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家乡、为孩子们多做点实事儿。手术完才5个月,他就回到学校,要求上课。然而,治疗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但不管再难再苦,汪昌祥都选择咬咬牙,继续坚持。为节省住院费用,他经常在学校办公室给自己打针、输液。他把输液瓶挂在墙上,左手输液,右手还抓紧时间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汪昌祥和他的“孩子们”

  尽管如此,汪昌祥说自己从不后悔。虽然他一个人默默坚守,但他的内心无比的充实和满足;虽然他放弃了对名利的追逐,但他却为无数个孩子托起了一个明亮的未来。在他任教的40多年里,泥麻隆村先后考出去70多名大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湟中县城某单位领导得知山村小学办学条件差、学生辍学情况严重的消息后,为汪昌祥的这些学生捐助了一些学习用品。“经历这件事后,我想了很多。虽然我一直想帮助我的学生,可我的能力十分有限。凭我一己之力,又能帮几个人呢?要是能让条件优越的单位和富有爱心的人士进行募捐,一定比我一个人的力量大。”此后,汪昌祥选择把眼光投向校园外面。一次次背着家乡的土特产跑到机关、学校、工厂“化缘”。这一跑,就是二十几年。

汪昌祥和志愿服务队的义工们在一起

  2014年,汪昌祥退休了。就在家人盼着他能休息休息的时候,老汪再次做出选择:继续走自己的公益路。

  在成为青海省教育厅发展基金会的一名志愿者后,老汪比退休前更忙了。他每天提着公文包,带着那本记满了姓名和信息的“摸底册”,乘着公交车,出入大山深处,进一步做实地考察,确认信息真实性,并反复比对,收集贫困生等资助对象的资料。

汪昌祥组织志愿服务队入社区进行助学调查

抱着募捐来的学习用品开心的走进学校

  第二年,汪昌祥选择和另外15个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组成了“汪昌祥爱心志愿服务队”。

  他从教育厅争取到了50万元资金,为拦隆口镇四营学校维修了残破的围墙,置办了部分体育器材及操场配套设施;联系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团省委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多方社会力量,为湟中县8个乡镇40名残疾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及家庭特困学生争取资助款20万元;为20余名贫困学生联系到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的一对一资助;使200多个孩子圆了上学梦;4年时间,他和他的“爱心团队”为扶贫助学争取的捐助物资总价值达100多万元。 

  “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提到自己的家人,汪昌祥也直言:“相比其他人家,我做的是不到位。”

汪昌祥为贫困山区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品

  可即便如此,妻子朱永莲却是一直支持他的。虽然行动不便,家里的家务只要自己能承担就不会再让老汪帮忙。知道老汪退休后更忙,小孙子出生后,她自己去帮儿子儿媳带孩子。 

  汪昌祥的事迹感动很多人,也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当提起“青海省优秀辅导员”“青海省优秀教师”“西宁市劳动模范”“全国启功教师奖”等荣誉时,老汪有些高兴,可随即又深深地皱起了眉头,“你不知道,我只是做一些我想做的事情。有了这些荣誉,我的压力特别大,我怕辜负大家的期望,更怕辜负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期望。”

  一个曾经和病魔顽强抗争的退休老人,他的公益路能走多远呢?

  “走到我走不动为止。”老汪说:“现在时间太紧了,我还是想选择以前那样的方式,不求别人关注,只想自己默默地做些事情,帮帮这些困难的孩子们……”

  汪昌祥的同事给他写了首诗,诗里这样写道:

  “你是泥麻隆山沟里的一颗红柳,历经风雨饱受风霜,病痛的折磨摧不垮你铁打的脊梁;你是黑夜中点燃的一支蜡烛,闪亮在大山孩子们的迷途中,燃烧成一座灯塔……”

编辑点评

  坚持做成一件事很容易,可贵的是四十年坚持做一件事,一个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四十年呢?四十年的人生,他用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伟岸。他怀抱一颗赤诚之心,改变了泥麻隆山沟里孩子们的未来,也改变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责任编辑:姚杰 实习生:杨瑞)

    【本网点评】

    ·汪昌祥:大山深处最明亮的烛光
    ·汪昌祥:普通但不平庸彰显烛光精神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