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亮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2001年9月初,亚洲第一大交通枢纽站在北京东直门建成,复杂的交通结构,变化的公交路线,令不少行人找不到公交换乘站。于是,年过七旬的谢亮就走上街头举着自制的“义务指路”牌,为行人指路。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只要身体无恙,谢亮就会出现在东直门义务指路点,一干就是十几年。 谢亮(左)为行人指路。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指路看似简单,但指好路并不容易。刚开始指路那会儿,谢亮被问路的人围在当中,有人帮他计算过,一分钟就要解答28个问题,平均每天约为1500人义务指路,每逢重大节假日人多时每天连续不断地要为三四千人指路。 谢亮指路时,会随身带着一本北京地图和笔记本。为了能够让义务指路服务更加精准,谢亮下了不少功夫。他利用空余时间,在笔记本上记下东直门范围内的23个车次和485个车站乘车信息,并按次序排列和汇总。他把东直门公交枢纽的每个车站都走了三四个来回,用步子测量从指路点到东直门所有车站的距离,还骑着自行车熟悉东直门街道周围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建筑,牢记到达某个地点的最短路线。因此,当路人询问如何到达东直门附近某个地点时,他的回答总是非常精确。 2015年11月19日,谢亮(左一)在东直门义务指路服务岗亭回答行人的问题。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李欣 摄 后来,随着指路经验逐渐丰富,谢亮将北京市所有的公交车站、大学、医院等4700多个站点分成3大类、72部类,编成了3本指路手册。指路手册上记录了北京大部分知名景点、地标,每一条都有从东直门出发的具体路线。他按照首个汉字将地标编排分类,如西站、西直门等,方便查找。 2011年12月25日,谢亮展示自己整理编制的“指路手册”。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罗晓光 摄 东直门地区毗邻各国使馆区,也是外国人聚集之地。指路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后,谢亮发现很难给外国人指路,便萌生了学英语的想法。2004年,退休老人王启睿义务当起了谢亮的英语老师。于是,70多岁的老人开始从音标、单词学起,直到能够用简单的英语为外国人指路。他不仅自己学外语,还鼓励身边人和队员们也学,使指路“无差别”。 谢亮的志愿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不断有志愿者加入他的行列。义务指路队伍最庞大的时候,曾先后有十余位老人轮流换班,外围还有上百名志愿者经常跟随他提供义务服务。指路点也逐渐变成了指路队,从一块简陋的牌子、一把遮阳伞,变成了设施齐全的新岗亭。 2011年12月25日,谢亮(左三)与“东直门义务指路站”的成员。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罗晓光 摄 2011年12月25日,谢亮(左)和东直门义务指路站的成员刘福深在一起。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罗晓光 摄 随着谢亮的“名声”越来越大,也引来了一批追随者,除了东直门指路点“后继有人”,很多志愿者也学习谢亮的模式在京城各处设置了指路点。 从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谢亮因为脑梗等原因先后五次入院。但是在住院前,他依然断断续续地坚持在义务指路点指路。谢亮的女儿说,很多人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都向她和家人打来了慰问电话,这让她十分感动。 如今,东直门义务指路点仍在正常开放,谢亮老人的指路团队和志愿者始终在坚守岗位,今后谢亮这面旗帜也会永远传承下去。 2011年12月22日,过往行人在“东直门义务指路站”问路。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罗晓光 摄 (综合新华网、《北京日报》《北京晨报》等报道 责任编辑:陶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