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泉 展示图.jpg吴锦泉 视频截图.jpg
“磨刀老人”吴锦泉
有多少捐多少 一条裤子穿了39年
吴锦泉老人是江苏南通的一位普通农民,年近九旬,靠磨刀为生。20多年来,他生活清苦,却乐善好施,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大都用于慈善公益,他还成立“锦泉一元爱心社”,帮扶困难群众。他说,“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能存下来多少,就捐多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号召我一直记在心里。”

视频:沙画《“磨刀老人”吴锦泉》 视频来源:江苏文明网

  2008年汶川地震,他将积攒的1000多元钱捐给红十字会,那些钱有大大小小的硬币,也有又旧又褶的纸币;

  2010年,他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向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区捐款1000元;

  2012年12月,他向以自己名义设立的公益基金——“磨刀老人”微基金捐款4210元;

  2013年4月,他向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定向用于中华慈善博物馆建设;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他向灾区捐款1966.2元(其中一元硬币1714枚,五角硬币503枚,一角硬币7枚)。

  2015年5月,在“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助力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万人签名接力活动中,他再次向红十字会捐款11148.4元;

  ……

  南通市红十字会的这几笔捐赠记录,见证着吴锦泉老人的大爱人生。

“磨刀老人”的微笑。图片来源:江苏文明网 赵鸿飞 摄

  常有人说:“慷慨不是看你付出多少,而是看你拥有多少。”其实,吴锦泉的家境并不富裕。62岁退休后,吴锦泉一边种地,一边操起磨刀旧业。一辆旧自行车、一张长条凳、一只竹篓子、一块磨刀石、一把钓金龟,便是他谋生的全部“家当”。磨一把剪刀挣5毛钱,磨一把菜刀挣1元钱,这些收入除去生活所需,吴锦泉全都捐了出去。

  2013年老伴去世,他独住在三间旧平房里,红瓦下面还是芦苇帐,靠着200元的低保和卖一些鸡蛋维持日常生活开销。他家中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红十字会送的一台彩电难得开一次,早晚陪伴他的只有电台记者送的一只广播喇叭。家中有一亩多地,他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一年到头几乎不买肉。一条黑裤子已经穿了39年,还是他出门时才舍得穿的行头。每次做饭,他都是烧土灶,儿子给买的煤气灶、好心人送的电磁炉,从不舍得用。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这是吴锦泉成功当选“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时组委会写给他的颁奖词。当时,吴锦泉说,自己的最大心愿是:“捐款捐到90岁,活到老,磨刀到老,捐钱到老。”

  如今,吴锦泉似乎又有了新的心愿:“我定期到医院检查,视力、听力都很好,身体没问题。我磨刀肯定不止90岁,我要活到老、磨到老,捐款做好事到老。做点好事,这辈子的最后几步路也走得舒坦。”

编辑点评

  他的收入极其微薄,一辆旧自行车、走街串巷,挥臂洒汗之间,磨一把刀,仅能挣一元;他的爱心却甚为广博,哪里遭了灾情、谁有困难,总是第一时间,倾囊相捐,动辙数千元。一位耄耋老人,能凭借双手自食其力已属难得,却坚持公益数十年,用一片赤子之心感动了万千华夏儿女。的确,相比于很多慈善家,他捐的钱并不算多,但相比他自己的生活,他捐得就实在太多了,几乎是倾其所有。感动我们的,除了他念念不忘、帮助别人的那颗初心,还有他身上那种生命不息、助人不止的精神。向这位“磨刀老人”致敬!也希望老人的义举影响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因为赠人玫瑰真的手有余香。

(据央视网、江苏文明网、人民政协网等综合汇编 责任编辑:陶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