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刘伟在2012年央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 2011央视《感动中国》人物日前揭晓,从2003年播出首期,这个年度特别节目至今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颁奖盛典主持人之一白岩松说:如果问这些年来央视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 这个特别节目的最初创意,或者说“点子”来自于陈虻,当时的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 白岩松在他那本《幸福了吗》的书中写道:2008年底,在第7个《感动中国》诞生之前,陈虻英年早逝,引发整个新闻评论部人内心巨大的感情地震。追悼时,人们谈论更多的是他创办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别忘了,《感动中国》的最初创意也来自他。 两个创意产生的过程,都带有一点传奇性:1993年11月,陈虻忙于调整《生活空间》的定位,这时非常需要找到一句清晰的标示语。有一天,陈虻回到家,累得什么都不想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半梦半醒之中,脑子里显出来几句不同的话,他下意识地抓起了床头的纸和笔,摸着黑往纸上划拉,神助似地划到第四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陈虻心里突地一震,整个人当下全醒了。要得就是这句话!一看表,才凌晨4时。 陈虻曾经说过,一个创意的产生,决不仅是个人的灵感,还是各种社会因素的集合。当你想到这个创意的时候,实际上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需要。 2002年9月的一天下午,新闻评论部十几个人在开策划会,讨论应该制作一个怎样的年度人物评选节目。大家心里没底,因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评选太多了,什么“十大新闻人物”、“年度经济人物”等,林林总总。如何做得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白岩松在他的书中形容当时的情景:“各种各样的建议被提出,又在越来越多的烟雾中被否决,不是不符合理想,就是不符合操作,或者太没有国情观念。”陈虻突然提出了一个点子:找好人,评选让人感动的年度新闻人物。话音落下,一瞬间的沉默。但迅速地,思维的僵局被“感动“两个字打开。陈虻的思想火花,点燃了大家创作的激情,照亮了这个节目的方向。于是对这个节目的定位,陈虻有了一锤定音的总结:“发现这一年中曾经有的一种感动,并把它凝固下来,化为一种力量,在人们心里留下一点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记忆。” 其实陈虻的两个创意,在思想与价值理念上是完全相通的:关注人的命运,关注精神世界,正是他做电视一以贯之的坚守。而《感动中国》在最初的设计中,就蕴藏着一个重要的理念:在人格与感动面前,人人平等。这就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上这个舞台做了铺垫。陈虻后来还说:在一个市场化、世俗化、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情趣、价值观、认知角度都千差万别,能够引起亿万中国人的关注和共鸣,并在公众中引发群体性的强烈感动的,一定是那些非同寻常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体现的那种具有非凡感召力和震撼力的精神境界。 当年的《生活空间》让1000位普通人上了电视,当了主角。《感动中国》的评选,当选的最大群体也是普通人,超过获奖者的半数。普通人登上国家级颁奖台,接受采访,继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感动中国》的办公室,黑板上有一行一直没有被擦掉的字:“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北京天寿陵园,陈虻的墓碑上,镌刻着10个大字:“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徐 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