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义:新时期基层宣传干部的好榜样
发表时间:2012-12-18    来源:中国文明网

  周恩义同志1949年出生,1965年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团政治委员。1992年转业到兴隆台区,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1997年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2002年任区委副书记,2006年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2011年3月退休后,任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他参加工作47年来,无论是在部队守卫祖国边境,还是在地方做宣传思想工作,他始终牢记宗旨,忠诚于党的事业,危难之时冲锋在前,日常工作尽职尽责,是党员群众的好榜样。他淡泊名利,热爱宣传工作,职务安排不论高低,各项工作唯旗是夺,是宣传干部的好榜样。他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农民致富的好帮手,是乐于奉献的好榜样。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把理论宣讲大众化,积极践行先进文化,是工作创新的好榜样。

  他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市委、省委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被评为兴隆台区十佳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劳动模范,盘锦市业绩突出的县处级领导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辽宁省勤廉兼优先进个人。

 

  对党忠诚,是每个共产党员应该烙入灵魂的毕生操守,是共产党员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周恩义从1966年10月10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天起,无论在部队服役,还是在地方工作,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诚于党的事业,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危急时刻舍生忘死,职务变动无怨无悔,慈母去世不下火线,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的高尚品质。

  1965年,他作为战士,以五项军事训练科目全优的成绩名列全团新兵第一。1969年,作为班长,他以政治优秀、军事过硬,被破格提升为连指导员。在实弹训练后引爆“哑弹”生死关头、在国防施工中排除“哑炮”的危险时刻,他总是把安全留给战友,把危险留给自己。

  1972年秋天,周恩义所带的炮兵连在实弹射击中,一发加农炮炮弹发射后没有爆炸,成了“哑弹”,如果不及时排除,会危及附近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他叫上文书董荫春、通讯员常子华和司机刘帮超,快速赶到目标区,找到了弹着点。这发炮弹重达40多公斤,已钻地两米多深,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一旦炸响,周围数十米内的人将粉身碎骨。周恩义立刻下令,让刘帮超、常子华撤到附近的山包后隐蔽,他和董阳春确定炮弹入地的走向后,用铁锹谨慎地挖了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见到了炮弹,他像抱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将炮弹抱了出来,放到坑边,然后麻利地捆好了炸药,放到炮弹下。他命令董荫春撤到安全地带后,接上雷管,点燃导火索,迅速向附近的炮弹坑跑去。当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山谷,弹片、泥土像暴雨一样砸到他的身上,他立刻成了“土人”。战士们冲过来,眼含着热泪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

  1992年,43岁的周恩义从团政委的岗位转业到兴隆台区,担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职务连降两级,身份地位出现较大落差。区委副书记王殿元征求他的意见,他说:“我在部队28年,一直做政治思想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正好发挥作用,能够为党的事业做更大的贡献。”谈及降职使用,他坚决地表示:“在部队我是做别人工作的。请领导放心,咱是党的人,职务安排不争官大小,物质享受不争多和少。听从组织安排。”他在宣传部副部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6 年,先后配合三位常委部长开展工作,始终做到摆正位置,尊重领导,勤恳工作,团结同志,默默奉献。

  1995年8月,辽河洪水袭来。周恩义拖着受过伤的左腿一瘸一拐地检查所有险工险段,日夜战斗在抗洪大堤上。老家的妹妹一连给他发来了6封电报,都是一样的内容:“母病危,速归!”周恩义16岁离家,多年来一直在外工作,和母亲相聚的日子很少。现在母亲病危,他恨不能一下子飞到母亲身边,给母亲喂口水、擦擦脸。然而,此时正是抗洪的紧要关头,防汛大堤多处套堤、民堤决口,河水水位暴涨,时刻威胁着城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周恩义手里拿着电报,眼圈湿润,热泪奔涌……他决然擦干泪水,把电报悄悄地揣进了口袋,转身上了大堤。抗洪胜利了,他急匆匆赶回老家,可是母亲已经辞世。妹妹哭诉着说:“哥,妈在临走前,嘴里一直叫着你的小名啊!”他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放声大哭,悲声道:“妈呀,我对不住你呀!我也想早点回来,给你老人家尽孝。可是辽河发大水,那么多老百姓面临危险,我是党的干部,不能回来呀!”

 

  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名利、地位,党员干部如何坚持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周恩义说:“党的干部应该是一颗螺丝钉,不论拧到哪里,都一心为党,不求回报,不讲代价,不给组织添麻烦。”他职务多次变动,每次都义无反顾地坚守宣传岗位。他左膝半月板破碎,自己悄悄手术后仍然工作在一线。他热爱宣传思想工作,多次得到省市领导的称赞。

  1997年,周恩义担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全区的宣传思想工作连续获得省市的表彰。2001年,区党政班子进行部分调整,区委副书记的岗位出现空缺,凭周恩义在区里的威望和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副书记。区里主要领导找他,让他担任这一职务。朋友们也劝他,让他换换岗位。他却坚定地推荐了年轻干部。2002年,他服从组织安排,担任了区委副书记。2006年,区委换届,副书记指数由两人减少到一人,直接关系到他能不能继续做副书记。大家认为不管是论能力,还是论业绩,他都堪当这一重任。可是,周恩义却主动找到领导,要求退出,他只说了一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他们为党工作的时间更长。”再次选择担任了宣传部长。大家不理解他的举动,周恩义诚恳地说:“我是老宣传了。只要是做宣传工作,为老百姓服务,不管职位高低,我都乐意做。区委副书记的位置是很重要,但从培养干部的角度看,让给年轻干部更合适。”时任盘锦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的李旭评价周恩义说,“很多人当官是能上不能下,周恩义是能上亦能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无论上还是下,都能一如既往干得那么好。”

  2007年元宵节,周恩义迎着暴风雪走了4个多小时,检查完灯展情况,左腿再也迈不动了。28年军旅生涯,一次次特殊环境的抢险,在周恩义身上留下很多伤痕。他35年前在一次军事演习跳越障碍时,他左膝关节受伤,韧带撕裂,半月板裂开。转业时,他怀揣着六等伤残军人证。多年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左膝的旧疾越发严重,左腿时常肿得老粗,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都得去医院抽出一二百毫升的积液……同志们把他送到医院检查,医生当场下了诊断:“左膝半月板断裂,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周恩义心里早已盘算好:抓紧时间做好工作,利用“五·一”长假做手术,不影响工作。主意打定后,他拖着伤腿,奔忙在各个街道社区、乡村。4月26日,他向区委书记姜冰请假说去检查身体,悄悄赶到北京301医院。医院骨四科主任王志刚检查了他的伤势之后,告诉他半月板已经破碎,必须马上摘除!当时医院已没有空床位,周恩义做完手术,就躺在医院的走廊里。痛苦稍有减轻,就拿起本子,写起理论辅导材料。王志刚看到这一切,对前来探望的区领导大声感叹:“周恩义,铁人哪!”

  周恩义工作作风扎实,雷厉风行。为了使全区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他利用休息日带领大家深入社区摸底调查,帮助基层总结经验。他总结出的“健全领导机制、强化大局意识;健全责任机制、强化阵地意识;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竞争意识;健全投入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的工作方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张行湘在盘锦考察工作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把兴隆台区的模式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为了“胜任”工作,他每天回到家里,都要学理论、记笔记。多年的积累,他写下了60多万字的读书心得,100多万字的讲课教材。

  今年,兴隆台区再一次承办了盘锦市元宵节大型文化系列活动,区领导想到周恩义连续多年负责这项工作,经验丰富,就请他做顾问。他二话没说,帮助做好活动计划、制定活动方案、选择彩灯样式、查看焰火燃放地点……

  周恩义的“有为”,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宣传队伍,宣传部80%以上的同志都立过功、受过奖,宣传部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机关”、领导班子年年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14名青年干部相继走上了科级和县处级领导岗位。

 

  周恩义常说:“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他每年都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搞调研,联系群众,准确把握群众期待,努力实现群众愿望,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在群众中树立起新时期基层宣传干部的良好形象。

  1994年冬天,周恩义骑着自行车到裴家村调研,发现村支书裴昌学愁眉苦脸,连忙问起原因。裴昌学说:“农村水稻丰收了,可农民家中的大米却卖不出去。这么多粮食老在家里堆着换不回来钱,老百姓都没心思过年,我这个支书束手无策,着急上火啊。”周恩义当场表态:“老百姓是咱们的衣食父母,百姓的事就是我们干部的事。放心吧,我来想办法。”说完,他骑上破旧的自行车,顶着寒风跑了4次邮局,向他在部队时的驻地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石矿、美术公司等单位连发9封电报,请老朋友帮忙。最后一封电报拍过去第5天,两台大挂车急匆匆开进了村,村民的12万公斤大米以每斤高于市场2分钱的价格卖了出去。村民们喜出望外,交口称赞:“周部长可帮了我们大忙了。”“周恩义是咱百姓的贴心人”。

  赵家村是个特殊的村落,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它成了“城中村”。城市在长大,耕地在减少,村民要变成市民,出路在何方?1993年,周恩义主动来到赵家村蹲点,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赵家村的实际,结合发达地区经验,给村里出了三条计:“发展路边经济带,引领农民包商网,转移剩余劳动力。”接着又结合华西村经验,提出建设“赵家新村”。这几条计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可谓惊人之语。在他的鼓励下,支书崔再仁、主任张国荣带领村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几年时间,建起闻名遐迩的“瀚新花园”,率先进入全市第一批小康村、第一批文明村行列,成为全市第一个亿元村。现在赵家村有事,村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们的“高参”周恩义。

  周恩义曾先后与3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东跃村的朱景武因肠道疾病做过大手术,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一贫如洗,住在别人家的仓库里。周恩义就自己掏腰包拿出三千元钱,协调乡党委、政府和村里给予帮助,为朱家盖上了新房。然后又给他们出主意,协调区民政部门出资,帮助朱家办起建材店,过上好日子。朱景武致富后,总想请周恩义吃顿饭或是送点东西表达谢意,都被周恩义谢绝了。后来,朱景武想到了一个“报恩”的办法:请周恩义给他找个贫困户。他说:“您帮我们脱了贫,我们也要帮助帮助别人。”

  2012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大年之日,陈屯村的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周恩义带着儿子周雷、儿媳张放和7岁的孙子周炜强,抬着大米、豆油、黄花鱼,拿着干果、糖果、对联,来到他的帮扶对子、72岁的张素兰家,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贴上对联后,周恩义照旧送给张大姐500元钱。张大姐说:“老周啊,你都退休了,就别来了。”周恩义把儿子、孙子拉到她跟前,诚恳地说:“大姐,我人虽然退休了,但是扶贫的责任不能退。等到有一天我走不动了,我的儿子、孙子会接着照顾您。”

 

  周恩义有很多被广为流传的“名言”,其中最有名的,是“围绕中心转,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吃饭”、“要有主动性,不能有惰性;要有创造性,才有先进性。”工作中,他大胆探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了使宣传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周恩义把帮助农民致富当做头号工程,提出培养政治理论加致富技能的新型党员,每年拿出详尽计划,组织农村党员进行理论、技能培训。他精心挑选致富课题,走遍全市所有的种植养殖基地为农民选项目,带领全区300多名农民代表和村民组长以上干部走出去参观学习。他亲自上门邀请高级农艺师王京平、养河蟹专家曹景方等各方面专家,为农民上课传授技术。一次办河蟹培训班,一位农民听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地喊道:“我知道我的螃蟹怎么没的了,原来是叫蛤蟆给吃了!这个班,是咱农民的致富班呀!”

  周恩义不断研究、创造新的理论培训方式。每次党员理论培训前,他都带着部里的同志深入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田间地头,征求党员的意见,商讨培训的内容,了解百姓所需。回到部里,他把理论变成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认真备课。培训时,他亲自讲党的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由于内容针对性强,方式如同拉家常,农村党员听得津津有味,培训班的规模越办越大。培训班每次开课,不仅党员争先恐后,群众也踊跃参加,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走廊里也站满了人。群众为此编了套顺口溜:“理论变成家常话,党的政策传万家。”10年间,共办培训班240多班次,培训党员达2万多人次。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党的基本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是新时期党委理论学习的基本要求。区委中心组学习前,周恩义带着部里的同志深入基层,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报告,呈报区委,使中心组学习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他确立的“围绕农民增收,发展高效农业”的学习课题,使区委区政府及时作出农业结构调整10条规定,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这种“宣传部立题、中心组学习、书记会讨论、常委会决策”的做法给全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近10年来,区委区政府做出了建立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打造石化产业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取得了五年经济翻两番,全省城区综合经济考核第六、城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全省第一的佳绩。

  2003年,兴隆台区策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当时有人认为盘锦文化底蕴薄,发展文化产业如同沙地建塔。周恩义坚定地认为,把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打辽河文化品牌,是迟早的事。他积极参加文化产业园的筹建,建议以提供调转工作关系、安家住房补贴、免费使用工作室等优惠条件吸引外地艺术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11位中国美协会员、国内知名画家落户辽河文化产业园,组建了“辽河画院”。2004年,为打造辽河文化品牌,他带领以22位画家为主的队伍,进行辽河文化探源。他白天带领画家考察、作画,给画家讲解辽河文化,晚上捧着郭达顺的《龙出辽河源》进行“充电”。每天高强度的跋涉,他的旧伤复发,左膝关节肿得老高,他咬牙坚持到最后。探源队历时一个多月,横跨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4省17个地市,行程6700多公里,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灵感。在接着举办的全国第十届美术展、深圳国际文化产品博览会上,辽河画院的画家们摘金夺银,掀起一股辽河文化热,震动了国内画坛,“辽河画派”风声水起。辽河文化产业园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高度评价。如今,辽河文化产业园已经形成会展、书画艺术品交易、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成为首批“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辽河文化产业园累计创造就业机会一万多个,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多亿元。

  2011年3月,周恩义退休后,主动担任了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一些青少思想品德的缺失,使他忧心忡忡。他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关系祖国的命运。”他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上。每天走社区进家庭、到学校进班级,跟家长、老师对话,同学生谈心,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提出每年在全区“评选100个优秀品德小公民、10个德育教育标兵”活动。2012年2月10日,记者采访他时,他正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字地校对着评选活动文件,字斟句酌地审核活动计划、评选办法。在今年兴隆台区的文化工作会议筹备期间,他帮助总结并执笔撰写了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的经验材料……

  周恩义同志参加工作47年来,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始终保持着炽热的工作激情,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他身上既有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这种共性,又有其作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干部的鲜明个性。他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党的基层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利益奋斗终生、无怨无悔的崇高精神。

周恩义有很多被广为流传的“名言”,其中最有名的,是“围绕中心转,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吃饭”、“要有主动性,不能有惰性;要有创造性,才有先进性。”工作中,他大胆探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92.jpg
周恩义,男,1949年生,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辽宁省勤政廉政县处级领导干部、辽宁省勤廉兼优先进个人,兴隆台区劳动模范。1965年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团政治委员。1992年转业到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1997年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2002年任区委副书记,2006年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2011年3月退休后,任兴隆台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12年9月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