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民宪,男,1963年2月生,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2000年起加入河南援外医疗队,先后在厄立特里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工作,总计在非洲工作生活11年。面对战火、传染病和各种意外威胁,他经历4次车祸惊险逃生,5次艾滋病职业暴露,12次感染疟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以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赢得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赞誉。曾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援外是他从小的梦想
“我感觉非洲人民需要我。在那里,我能感受到一个医生治病救人的价值。”回忆起援非经历,仵民宪不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悬壶济世”是每位医者的初心,仵民宪也不例外。小时候村里放电影,仵民宪迷上了一部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的纪录片。中国医生们携带药箱、听诊器和银针为非洲人民看病的一幕,深深印在仵民宪心里。那时广播里还经常播放歌曲《医疗队员到坦桑》,仵民宪至今还会唱:“医疗队员到坦桑,远航万里送医忙……”
20世纪80年代初,仵民宪在西安学医,那时能出国的人很少。英语课堂上,有位老师的口头禅是“当我在苏丹的时候……”,然后就用英语讲他在中国援苏丹医疗队的见闻。仵民宪当时就梦想,有朝一日自己也去非洲当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使者”。
2000年,河南援外医疗队选拔任务首次“投向”三门峡,仵民宪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经过严格选拔和考试,他成为援厄立特里亚的第二批医疗队员。“当地缺医少药,病人做一个普通手术需要等很长时间,一些重病患者就是在等待中死去的。”仵民宪说,为了能给更多病人解除病痛,仵民宪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晚上有急诊时会忙到后半夜。
在非洲当医生,不仅要做好治病救人的心理准备,也要做好职业暴露的心理准备。“有一次,手术还没做完,护士就送来检查结果,病人被检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这是仵民宪第一次经历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职业暴露后需服用1个月的阻断药,忍受恶心、呕吐、眩晕等药物副作用。即便如此,“非洲人民需要我”的信念依然让仵民宪坚持了下去。
非洲是他的第二故乡
按照规定,援外医疗队员每年都有一个月的回国探亲假,但仵民宪十一年间与家人团聚时间总共不到半年。“在有限时间里能多救治一名病人,就能多挽救一个家庭。”仵民宪说。第一次援非回国后,仵民宪仍然难忘非洲,他深知那里十分需要医生。2005年1月,仵民宪又报名参加援赞比亚第13批医疗队,再次踏上非洲大地。
在赞比亚,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一些在国内很普通的疾病,在这里变得复杂起来。有一个名叫格兰黛丝·茜苏的23岁女患者,腹部肿瘤如临产的孕妇,行动都十分困难,四处求医无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恩多拉中央医院。仵民宪经过仔细检查和充分的准备,成功地从她身上切除了重达20公斤巨大肿瘤。术后病人如释重负,第二天即能下床活动,患者母亲跪在仵民宪面前表示感谢。当地报纸《赞比亚时报》头版头条做了报道,并配发评论称“实施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手术的,是一位名叫仵民宪的中国医生……”。
在非洲11年,仵民宪先后得过12次疟疾,每次发病都发冷发热,全身非常难受,有时他带病坚持工作。非洲又是艾滋病高发区,有的医院病人中感染率高达50%以上。他有8次手术时手指被缝针和锐器刺伤,其中5例病人是艾滋病病毒阳性,具有传染性。
仵民宪根据自己的经历,先后撰写出版了《在十三个月的国度里》、《我的非洲十年》等反映援外医疗的著作,其中后者被翻译成英文出版,非盟委员会主席祖马为本书题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评并积极推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看到书后给仵民宪回信,对他的工作予以积极评价,并感谢中国政府多年来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和对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的大力支持。目前本书还作为我国驻非洲大使馆馆藏书籍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队员出国前培训学习资料,在国内和非洲都产生积极反响。
仵民宪把自己11年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健康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