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赵庆华实现夙愿戴上了心仪已久的燕尾帽,自此开启33年无悔的护理征途。
1991年初,一位罹患胃平滑肌肉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入住心内科,需用表阿霉素化疗,该药的心脏毒性和血管破坏性非常大,要求严密监护和高超的穿刺技术。已有身孕的赵庆华毅然站出来,承担起该患者长达八个疗程的化疗护理。患者血管条件非常差,静脉穿刺十分困难,为保证穿刺成功,减少患者痛苦,她不得不脱掉防护手套,时常一蹲就是半个多小时。因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和过度劳累,赵庆华不幸流产。然而,为了不辜负患者的信任和依赖,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强忍住悲伤,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8个月后,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她却因此落下了并发症,永远丧失了做一名母亲的权利。
1999年,赵庆华主动请缨,承担起三峡库区护理帮扶的艰巨任务,从此开始了没有节假日的生活。库区面广、条件差,为了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她常年奔波在主城和库区之间,一跑就是十余年。近年来,她充分运用三峡帮扶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除传统帮扶外,还进一步创新帮扶形式,运用新媒体和远程医疗技术,创建了患者安全、“五心”护理、静疗护理等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开展对基层护理人员分层次、同质同步的培训。成功帮助开县、垫江等6家区县医院创建三级医院。
2000年,党中央提出“要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发展水平”,帮扶西部地区的号角吹响。她又携手西部同行,将新疆石河子、西藏昌都市、贵州等地多家医院的护理质量和人才培养纳入了帮扶计划,拓展了多元护理文化,感动了当地的少数民族,融洽了民族关系。
2003年“非典”,赵庆华冒着危险深入一线,筹备隔离病房、制定接诊流程、现场救护患者,连续奋战五昼夜。
汶川大地震,她第一时间赶赴病房,指导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疏导转移,不顾余震组织巡查。她连夜筹备病房,亲自安置多批来自灾区的伤员,并组建护理爱心及志愿者团队,关心救灾病区的伤员和家属,实现了救治重庆收治的156名最重伤员“零感染、零截肢、零缺陷”的目标。
2009年11月2日凌晨,重庆市首例“甲流”危重症患者——剖宫产术后一天的产妇转入我院。赵庆华当即建立隔离病房,组建特护团队,不畏被感染的危险,深入“甲流”病房,组织护理查房,关注患者的安危,确保最优护理方案得到落实。111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她和团队创造了治愈国内首例重危甲流产妇、首例重症甲流合并胰腺炎的患者等多项医学奇迹。
亲历多次重大突发公卫事件,应急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了赵庆华的深思。
2009年,赵庆华的课题《重庆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支援模式》得到了重庆市卫生局重点课题资助,她提出的应急管理标准化流程:院际间合作网络组建、派遣组队运作方式、现场救援作业方法等,对探索应急救援模式、建立“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拓展新时代护理人员的应急职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庆华担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主持护理部工作以来,始终以“质量、安全、人文”为主线,推进医院护理服务与质量持续改进。
2005年,她创建“接待热心、治疗细心、护理精心、解释耐心、征求意见虚心”的“五心”优质护理品牌。在实践中凝练“始于患者需求、终于患者满意、超越患者期望;源于护士同心、聚于护士同德、乐于护士同感”的护理文化。2008年,“五心”护理文化荣获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4年获国家实用发明专利。2010年,她带领护理团队围绕“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以医疗安全为根本、以全程服务为基础、以专业价值为核心、以优化管理为保障”的总体思路,推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全改变,荣获重庆市唯一的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单位”。2012年卫生部医院患者满意度排名全国第16名,2013年护士满意度排名全国第3名。
2007年,赵庆华在重庆市首推护患“双向查对”、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网络直报制度等。她带领护理团队翻译WHO《患者安全教程》,申报护理本科选修课程,将患者安全教育前移至在校教学。她还将PDCA、品管圈等质量管理工具普及应用到全院质量与安全管理,2013年获“首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三等奖。她参与中国医院协会《2014-2015年中国患者安全目标》编写,首次提出“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等目标。
2007年,赵庆华建立“在职护士分层培训长效机制”,组建患者安全、护理信息等9个学习型组织,引导护士职业规划,不断提升综合素质。2008年,她率队参加“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竞赛”并获金奖。她充分利用“院校结合”的人才和教学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专科护士培养:先后建立重症、手术室等9个重庆市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培养辐射到:云、贵、川、黔、新、琼等省市。2010年,她带领的团队获得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护理”项目资助(重庆市唯一)。2011年,她创建了糖尿病、伤口/造口和无喉患者康复专科护理门诊,建立院科两级出院患者随访机制,拓展了服务领域,彰显了专业内涵。
2012年底,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开业,在护养中心规划筹建及运行过程中,她倾注大量心血,探索医养结合的全新模式,关注老人安全,创新“老年患者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研制”、“养老机构分级护理标准构建及实证研究”等循证探索。同时,她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优质护理模式”实践探索,与重庆市渝中区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延伸护理服务体系,将医院的护理人才资源充分应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
她立足于教育创新,带领护理师资团队将PBL、情景模拟、TBL等教学模式应用到护理本科教学中;2009年,“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重庆市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013年,其团队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认证。
2003年她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首批护理硕士生导师,开创了“导师组”研究生培养模式,搭建了护士高层教育的阶梯。她累计招收研究生42名,指导2007、2009届研究生荣获“重庆医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累计发表文章120篇,主持科研课题13项,著作11部,获成果奖6项。
2012年,她自愿加入了红十字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下乡义诊、艾滋病预防宣传、遗体及器官捐献协调等志愿服务工作。同年,她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
2013年,重医一院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成立,赵庆华带领20名志愿者庄严宣誓:尽己所能,不计报酬,为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而工作!自此,重庆市红十字会诞生了第一支具有护理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服务队。
2013年芦山地震,她亲自带领20名护士志愿者与医院团队以“国家级救援队”的旗帜亮相,训练有素,救援高效,得到了灾区百姓的高度评价。(供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