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万人绣党旗,永远跟党走。张继涛 摄 在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青年学生探访孝老爱亲楷模于东明。徐本禹提供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蕴藏着善的种子。大到危难之际的挺身而出、流血牺牲,小到日常生活中捡起乱扔的垃圾、给老人让座等举手之劳,甚至是面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都来自人们内心深处崇德向善的信念与追求。善的种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精心培育和呵护它。湖北省委、省政府注重发掘和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道德资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通过一个个具体举措激活和呵护人们心中善的种子,夯实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 同全国各地一样,湖北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厚的道德资源。《礼记·大学》中讲,“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在二十四孝故事中,“戏彩娱亲”“卖身葬父”“扇枕温衾”“哭竹生笋”等四孝故事发生在湖北,“孝文化”成为湖北地域文化特色品牌。湖北更是中国民主革命重地,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湖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卓越贡献和巨大牺牲,中共一大代表13人中就有5名湖北人,革命精神成为荆楚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荆楚,群星灿烂。近年来,湖北产生了11名全国道德模范、13位(组)感动中国人物,形成享誉全国的湖北“群星现象”。他们身上闪耀的道德光芒,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崇高的精神品格,反映了社会向上向善的良好风貌。 为充分挖掘和运用好这些道德资源,湖北组织开展“六大系列”宣传(孝老爱亲、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基层优秀党员干部),推出“荆楚楷模”五大榜(好人榜、英雄榜、孝星榜、诚信榜、先锋榜)评选和学习活动。从“雷锋式好干部”、首届“荆楚雷锋”吴天祥发展到覆盖各条战线的1万多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吴天祥小组;从“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发展到成千上万个诚信企业、柜台、摊点和农户;从“割皮救父”的刘培、刘洋兄弟到遍布城乡的“孝星村(社区)”“孝心团队”;从“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到秦开美、王林华接力当人质救人的义举感动中国;志愿者服务从百步亭社区推广到全省城乡……道德领域形成了“蝴蝶效应”,一件件善与德的案例释放温情、触动人心,赢得人们的敬意。爱的践行常态化,善的传递不停顿,全省上下形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达到人们“日用而不觉”的状态,这样才可以说真正落地生根。在这个问题上,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部好戏,往往会对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产生重大影响;举办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利用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染人、启迪人。湖北注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和人们的实际工作中,融入日常消费、休闲、娱乐等多样化生活方式中,融入大众文化生活中,融入各项制度、公约、守则的制定与实施中,融入各种仪式制度和纪念庆典活动中,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渠道与平台。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名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参与面越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不同社会群体的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千差万别,要找准不同群体的共鸣点和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向上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向善的能量放大开来,聚个体为群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精神气质。 风成于上,俗行于下。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表率、见行动,是鲜明导向和有力示范。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只有党员干部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进行善行义举社会实践,带头参加志愿服务,才能以党风引领民风、以良好的官德影响民德,以良好的业绩凝聚民心,从而让善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在人与人之间广泛播撒。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央文明办发布9月份“中国好人榜”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央文明办发布9月份“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