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一诺一生的痴心守护——记吉安市新干县燥石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兼乡村医生李勤如
发表时间: 2019-05-06来源: 吉安市委宣传部

  “学好本领,救助乡亲!”为了40年前许下的这句诺言,家住新干县七琴镇燥石村的李勤如,长年坚守海拔1083米高的偏远山乡,行医救人,带富乡亲,是乡亲们公认的“痴心守护者”。

  40年来,他坚守诺言,行走了10万多公里山路,磨破了200多双解放鞋,治病救人1万余人次,免收或少收村民诊疗费8万余元,被评为全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当选“江西好人”,入围“中国好人”。

  40年来,他践行诺言,主动放弃3次外出创业的机会,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留守村民;敢于挑起村干部的担子,用8年的时间治好了本村的“穷病”,带领乡亲发家致富,被评为“中国最帅身影”“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走进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栏目,成为全国一等奖微电影《坚守》主人翁,当选市党代表、县人大代表。

  一诺一生终不悔,痴心坚守高山处。如今,已是燥石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兼乡村医生的李勤如,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引得百万粉丝为其点赞。

  郑重许诺:学好本领,救助乡亲

  李勤如出生在一个偏远的高山小村,下山要走4小时的崎岖山路,2012年才修了通村公路,是全县最贫穷的行政村。

  小时候,李勤如家境贫困,缺少口粮,饿了总是跑到邻家去找饭吃,而不管跑到谁家去,都会给他饭吃,这让李勤如从小就感激村民们的养育之恩。而打李勤如懂事起,还历经了不少缺医少药的痛苦,要好的玩伴、好心的邻居常常因病无人医治死去。

  有一年,刮风下大雨,从小的玩伴李九根被突然倒塌的土砖房压到了,导致脑部和肺部受伤,不久就因救治无效永远离开了,这让李勤如伤感了许久。

  李勤如14岁那年,一直对他照顾有加的邻居秋妹大婶因得心气痛,没等村里的赤脚医生赶来,就去世了。李勤如眼睁睁地看到大婶去世,他大哭一场后,便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学医,救治好心的乡亲们。

  1978年,李勤如初中毕业了,听说村里要派人到乡医院跟班学习,他立即找到村干部,提出要去学医。就这样,李勤如先来到两个乡镇卫生院跟班学习了两年,并在第一本笔记本上写下了“学好本领,救助乡亲”这句埋在心底已久的诺言。

  如何尽早实现自己的诺言?李勤如坚持从苦心钻研医术做起,白天跟班学习,晚上挑灯夜读,认真学习临床、诊断、护理等各种医学知识。因为家里穷,为了省煤油钱,他用报纸自制了一个很小的书房,晚上将灯芯剪得很小,这样既省煤油了,又好聚光看书。

  学医两年后,李勤如回家当起了乡村医生。但仅凭两年的学医“根底”,无法满足当时乡亲治病的需求。于是,他坚持自学,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函授教育和培训,先后考取了“乡村医生证”“医师资格证”。

  为追求精湛医术,李勤如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通过救治肾炎病人,他破解了打青霉素常堵针头的问题;为帮助村民减少用药开支,他钻研中医技术,利用山中草药治病……由于他爱钻研医术,许多危重险病都被他医好。纯朴的乡亲们为了感激他,常常送来最珍贵的礼物——“一碗面条,外加两个荷包蛋”。

  坚守践诺:吃苦奉献,治病救人

  为了践行“学好本领、救助乡亲”这句诺言,李勤如四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吃苦奉献,只要病人家属一声招呼,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路途有多远,都会背着沉甸甸的药箱以最快的速度赶到。

  在村里未修通公路之前,李勤如十天左右要到镇里去挑一次药品,早上打着手电筒出门,来回要走9个多个小时的蜿蜒山路,即便是肩上担子重达百斤,但路上都不敢多加休息,心里总是担心当天村里有人得急病,总想早点赶回家去救治。

  李勤如所在的燥石村辖13个自然村,有1000多人,村与村之间相距很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只有他一个乡村医生,加上山里条件艰苦,村外的医生从不上山看病,村民一般也不下山看病。所以李勤如基本上是天不亮就出门,晚上11点多才能回家,如果病人第二天还要打针,就住在病人家,几十年来吃百家饭、饮百家水、睡百家床已成了李勤如的日常。

  刚结婚时,李勤如最担心妻子反对,因为从早到晚奔波在山里,有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好在妻子很理解他,自觉地挑起了家里的重担,让他全心全意救助乡亲。

  有一年除夕夜,村里一位83岁的老人高烧、腹泻,导致昏迷。李勤如及时赶到,经过一夜抢救、10多个小时的科学护理,老人慢慢地康复了。看着老人身体转好,李勤如才急匆匆赶回家团圆,在夜幕中贴上对联。

  塘背村有个2岁的孩子,因脾虚导致免疫力低下,经常腹泻、高烧,李勤如仅仅为了这个病患儿,年出诊就达150余次。因山路崎岖,几次骑摩托车被摔,药箱几次被摔破,他庆幸地说:“好在自己命大。”

  有一次,李勤如在小黎山村救治万发圣老人时,弟弟急匆匆地追来说:“快回家去,你儿子高烧抽筋,口吐白沫……”当看到呼吸困难的老万时,李勤如心里非常纠结,却还是放心不下老万。最终,李勤如还是选择守护老万打完点滴,嘱咐弟弟按照病状拿药给儿子吃。

  大街上村五保户徐梅根,无儿无女,长期患有哮喘病、高血压,李勤如隔三差五要去出诊,还帮老人劈柴、陪老人聊天……老人常感叹:“勤如就像我的亲儿子”。

  不是亲人,胜过亲人,李勤如就是这样,不计得失,信守承诺,尽心尽力地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累计看病达1.1万余人次。

  在妻子彭小梅眼里,李勤如就是一个永不停摆的钟表,每天奔波于山乡之间,治病救人,帮助他人,却无法顾家。其实,李勤如也有3次机会可以离开深山,外出赚钱。

  第一次,燥石村享受深山移民搬迁政策,村里半数以上的村民都搬迁至县城郊区,而李勤如因为舍不得乡亲,选择了放弃。第二次,邻村好友邀请李勤如一起到广东去开诊所,确保他每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被他婉言谢绝。第三次,远在贵州开宾馆的亲家邀请李勤如去当总管,开出高达20万元年薪,李勤如还是放弃了。

  谈起长期坚守高山的原因,李勤如字字坦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治病救人,为了当初的承诺”。翻开李勤如出诊旧帐本,据不完全统计,共为乡亲们免收或少收诊疗费8万余元。

  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在收入上,李勤如每年只能拿到国家不足1万元的补助,每次出诊可以收8元处方费,但村民有困难他就不收,甚至倒贴不少医药费,一年下来,也只有六七千元收入。为了贴补家用,供两个孩子读大学,妻子在县城餐馆帮人打工洗盘子,而李勤如在家还耕种了十几亩田地,养了头母猪,尽管如此,他家年纯收入也才1万余元。

  今年李勤如已56岁了,不仅双眼花了,还因常年行走山路落下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每年骑摩托车出诊都会摔上几跤。收入低、危险大、身体逐渐变差……这些状况都可以成为他结束乡村医生生涯的理由,但他说:“我走了,村里百来个留守老人生病了怎么办?我不能丢下他们不管”。

  挑战承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在村民眼里,李勤如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有主见、有能力的亲人,深受大家的拥戴和信任。2011年底,李勤如经群众推选高票当选村主任,2017年2月又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从此他挑起了守护村民健康和根治村民“穷病”的两副重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尽快转变工作角色,五十来岁的李勤如,不仅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网络查资料、开处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还用起了智能手机,建立支部、群众等微信工作群,直接开展提建议、谏良策等工作。

  如何挖穷根、开良方、治“穷病”?李勤如进村组、访群众,多方征求意见后,最终确定了燥石村走保护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之路。

  朝着这个目标,李勤如带领大家办成了一件件实事:高标准编制旅游规划,完善村庄旅游基础设施,修通了一条长约9公里的通山水泥路,争取了“中国传统村落”项目资金300万元,修建了文溪书院,建起了村部文化活动室……全方位打造燥石景区,并邀请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等媒体走进燥石村,拍摄微电影、风光片,专题宣传燥石村独有的生态以及民风民俗,使燥石村名声大振,荣获“国家级3A旅游景点”、吉安市“十佳乡村旅游点”,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为了改变本村特色农产品只卖“白菜价”的落后现状,李勤如发动乡亲借助旅游业搞好生产销售,推动油茶从35元卖到70元、茶叶从16元卖到70元,小山竹笋从15元卖到40元……如今,村里的各种特色农产品均卖到了“人参价”,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村民人均收入从2000余元增加到近万元,还发展了2家农家乐,每家年纯收入达8万余元。

  此外,对建档立卡的30户贫困户68人,李勤如是重点厚爱,切实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低保兜底、结对帮扶等方式,全方位助力脱贫致富,现已提前实现了“整村脱贫”目标。

  如今,燥石村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李勤如并不满足,他正在号召更多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人返回村里发展旅游业,将燥石村打造成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村落。

  大爱无私,真情无价。四十年来,李勤如默默付出,只为当初承诺,始终选择坚守,帮助乡亲治病救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用延诺的行动带领乡亲根治“穷病”,共同致富,唱响了一曲完美的道德之歌。(邹清华 黄新平)

责任编辑: 贾 园园
【纠错】
新时代文明实践
文明影音
创建活动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文明传播
文明之光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