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86岁的刘世扬就赶到了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五龙镇班闫村试验田。麦穗在晨曦中泛着金光,压弯了麦秆,也累弯了刘世扬的腰板。
刘世扬退休前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东洪镇农技站站长,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退休后的他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反而开始了一项浩大“工程”——培育芝麻、小麦品种。这一干又是27年。
刘世扬在试验田中观察育种情况。图片来源:驻马店日报
粮食就是命,种下麦田梦
刘世扬出生于贫苦农家,饥饿是他童年最大的感受。“遇到灾害年景,蝗虫铺天盖地,顷刻间所有的庄稼都没了,饥荒时期几个大人能为了争抢榆树皮打起来。”刘世扬回忆说。“吃饱饭,让乡亲们吃饱饭”,这样一颗“种子”便深埋进年幼的刘世扬心中。
20世纪50年代从农校毕业,再到参军、转业,吃上人人羡慕的“商品粮”,刘世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1984年,他不顾亲友反对,毅然放弃县城里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农村当了一名乡农技站站长,安心与农业打交道。
“选种备种是庄稼人的头等大事,关系到一年的收成。驻马店是传统农区,如果能培育出一个优质高产的芝麻、小麦新品种,那可就是了不起的贡献。”1995年,临近退休的刘世扬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自筹资金开始育种之路。
不闻窗外事,只为多打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育种这个专家云集、科研院所齐聚的行业里,乡级农技站出身的刘世扬可谓“草根”。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土专家”,硬是凭借一身干劲儿闯进育种大门,摸索出了一系列杂交育种的新路径,破译良种选育的基因密码,干成了可以跻身国家育种殿堂的非凡业绩。
2007年,刘世扬的“上芝1号”芝麻新品种成功通过省级鉴定,他也首次登上第14届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后稷奖的领奖台;2011年,刘世扬再次应邀出席第18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他凭借“上芝429”捧回了后稷特别奖。
刘世杨(左)察看小麦育种情况。图片来源:驻马店日报
“‘轮选124’今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轮选125’已经被国家区域试验两年,这俩品种离‘成材’也不远了。”提起自己的“孩子们”,刘世扬很是欣慰。
为了培育新品种,刘世扬前后投入200多万元,克服各种困难,承接完成省市科研项目32个,取得科技成果奖26个,在国家和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完成自主创新技术12项。
刘世扬脚下踩着的是泥土,手里摸着的是庄稼,心里记挂的是数据。没有专业的研究团队,没有“高大上”的机器设备,20多年来,他靠着非凡的毅力,先后培育出12个新品种,在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6省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增收粮食逾4亿公斤。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从刘世扬身上,人们能感受到“日拱一卒”的韧劲,“滴水穿石”的执着,“一心只为多打粮”的纯粹。
刘世扬(左二)和他的团队。图片来源:大河报
选择了育种,一生也无悔
“做农业科研,就得有像刘老师这样执着的劲头,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孜孜不倦,安于清贫。”刘世扬的弟子刘杰介绍,一个好品种从培育到审定,再到大面积推广,幸运的话需要13年,甚至需要15年。“育种人的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刘老师日复一日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堆叠起来,最终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刘世扬(中)培育的种子喜获丰收。图片来源:驻马店日报
鬓华虽改心无改。尽管年迈,但刘世扬育种的信念却从未动摇,“我希望上天再给我5年时间,让我能培育出以矮败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抗、广适小麦新品种三到四个,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抗芝麻新品种六到八个……”
育种路上,刘世扬不知弯了多少次腰,流了多少次汗,泥里来土里去,风里来雨里去,但他依然带着锲而不舍的坚毅、百折不回的倔强,一路无畏前行。一粒粒浓缩着光阴与心血的种子,饱含他的梦想与期盼,在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这一辈子,就做育种一件事。”望着无边的麦田,刘世扬满怀深情。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编自河南日报、大河网、驻马店日报等)
2022年第三季度
刘世扬入选“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