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23年照料患病儿媳 创造医学奇迹
发表时间:2023-03-29 来源:中国文明网

  立春过后,暖意渐浓。  

  清晨,阳光一点点洒进屋里。75岁的刘泽琴早已起了床,在厨房忙活。58岁的耿啓连洗漱后坐在床边,静静地望着窗外。  

  院子里,一株蜡梅落了花瓣,新长出嫩绿的叶片,阳光穿梭于枝杈间,在地上洒下了斑驳的影子。院子一角正是厨房,透过窗户,耿啓连能看到刘泽琴忙碌的身影。  

  “吃饭了。”刘泽琴喊了一句。

做饭时,儿媳耿啓连就站在刘泽琴身旁。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阳光下,婆媳俩平静地吃着饭。刘泽琴时不时望一眼耿啓连,有时一个眼神她就知道媳妇想吃什么,给她夹过去。  

  这温馨的一幕让人难以想象——耿啓连曾是植物人。23年来,刘泽琴步步艰辛、不离不弃。  

  “她喊我一声妈,我就要对她负责”  

  刘泽琴是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山西村人。大儿子娶了邻村姑娘耿啓连为妻,3年后,添了一双儿女。后在朋友介绍下,大儿子带着妻子去沈阳做起小食品生意。  

  2000年春天的一天,刘泽琴正在地里做农活,突然接到儿子电话:“啓连被汽车撞了,正在医院抢救,你赶紧来!”  

  刘泽琴放下农具回到家里,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往火车站赶去。  

  3月的东北寒风依然刺骨,刘泽琴一下车就冻感冒了。医院里,儿媳躺在病床上,身体插满了管子,头被纱布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张肿胀的嘴和一双紧闭的眼睛。  

  医生说,病人大脑和颈椎均遭到严重撞击,已经做了颅内手术,就算苏醒过来也是植物人。  

  救?不救?医生让母子俩选择。“当然救!她喊我一声妈,我就要对她负责。”刘泽琴斩钉截铁地回复。

在镇医院,刘泽琴陪伴儿媳耿啓连检查身体。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为了照顾儿媳,刘泽琴住进了医院,喂水、打流质、翻身……她亲力亲为。  

  听说植物人的大脑依然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刘泽琴每天会在儿媳耳边不停地念叨:“睁开眼吧,家里还有两个娃子等着妈妈回家!”  

  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就在刘泽琴抵达东北的第45天早上,奇迹出现了——耿啓连睁开了双眼。  

  可是,刘泽琴的笑容刚绽放又凝固在脸上。苏醒过来的儿媳不仅认不出婆婆,就连站在床前的丈夫也不认识。  

  医生说,由于脑部受到了重创,耿啓连身体截瘫,基本失去了记忆,智商倒退,就跟3岁孩子一样。  

  儿子受不了压力,悄悄离开了,刘泽琴却无法放弃儿媳。“孙女13岁,孙子11岁,没有妈妈太可怜了。”刘泽琴没念过什么书,讲不出大道理,但在心里她固执地认为:只要人在,家就在。  

  几天后,刘泽琴托人将耿啓连背上了火车,“走,我带你回家。”  

  “我会像照顾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她”  

  回到家,已是初夏,但家里气氛冰冷。一双儿女倚在床边握着耿啓连的手,哭着叫“妈妈”,耿啓连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眼神茫然。娘家人来了,看到女儿忍不住流泪。刘泽琴反而安慰道:“嫁进我家门就是我家人,我一定会像照顾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好她。”  

  从此,刘泽琴每天凌晨4点起床,伴着星光去田里干活,又沐浴着朝阳赶回来烧早饭。等孙辈吃完后,她再端着特制的流质食物去喂躺在床上的耿啓连。  

  为方便照顾,刘泽琴把耿啓连的床搬进了自己卧室。耿啓连不会主动上厕所,刘泽琴夜里起床好几次,还准备了三四床被子和床单,随时准备更换。  

  耿啓连吞咽障碍,医生建议“坐着喂”,这可折腾坏了年近六旬的刘泽琴。双手拉不动,她就用一根带子绑住儿媳的肩膀,另一头拴住自己的腰,全身用力拉动儿媳起坐。

每日入睡前,儿媳洗脸、洗脚都是刘泽琴帮助完成。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按照医生的建议,刘泽琴终于顺畅地喂下一日三餐。可是好景不长,她发现儿媳的腿越来越细,又赶忙去医院咨询。  

  “这叫肌肉萎缩,如果长时间发展下去血流不畅就会有生命危险,你必须扶她下床走动。”医生提议。  

  每天早晚,刘泽琴在亲戚帮助下,架着身体僵硬的儿媳下床,从开始的站立,到后来的拖行;从开始站立几秒钟,到后来能架行几分钟;从开始走两步就吐,到后来能走10步……  

  儿媳腿上渐渐长了肉,刘泽琴却瘦了20多斤。  

  劳累和汗水又一次换来了奇迹。一天早晨,刘泽琴帮耿啓连穿好衣服靠在床边,刚一转身,儿媳在没有搀扶的情况下跟在后面走了几步,刘泽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能走啦!能行走啦!”她开心地叫出了声。  

  在那段日子里,刘泽琴是家里的顶梁柱,种田、操持家务、扶着耿啓连复健……所有重担都压在她身上,她连生病都不敢。  

  为了贴补家用,刘泽琴去镇上当保洁员,从家到工作地点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刘泽琴喂耿啓连吃完早饭后,一路快走去上班。中午休息时,她赶紧回家给儿媳喂饭,再跑回镇上继续干活。“一年下来,穿坏了7双鞋。”刘泽琴回忆道。  

  十多年的坚守,耿啓连的腿越来越有力,从开始只能走一两步变成正常行走20多分钟。  

  刘泽琴的白发也越来越多,“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她的眼里闪着希望的光。  

  “我在哪里,你就在哪里”  

  虽然行走能力逐渐恢复,但耿啓连还是没有正常人的意识。  

  一开始,刘泽琴下地干活时让耿啓连独自待家,她每隔一小时回家看看。一次,刘泽琴忘了锁门,耿啓连溜了出去,回家看不到儿媳,刘泽琴急坏了,四处寻找,最后在田里发现摔倒后躺在沟渠里的耿啓连。  

  还有一次,被锁在家里的耿啓连发现了一箱苹果,一口气吃了十几个。  

  “这样太危险!”从那以后,刘泽琴无论干农活还是上街卖菜,都会带着一张小板凳,让儿媳坐在她视线范围内。“我在哪,你就在哪儿。”她牵着耿啓连的手说。

即使在菜田忙农时,儿媳耿啓连也不能离开刘泽琴的视线。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这样相依为命的生活又过了几年。2014年的一天,刘泽琴到村民家借农具,耿啓连不小心被狗咬伤。刘泽琴回来后看到儿媳左手流血,本能开口询问:“这是怎么搞的?”  

  “狗咬的。”耿啓连说。  

  刘泽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一句:“什么?”  

  “狗咬的。”  

  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刘泽琴惊喜万分,这是14年来儿媳第一次开口说话。  

  医生说,这是大脑功能正在恢复的表现,可以多带她去熟悉的地方。  

  耿啓连走不远,为了唤醒她的记忆,刘泽琴特意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每隔几天,她都会载着儿媳上街,去曾经卖过菜的菜场、去耿啓连最喜欢的一家馄饨店……  

  功夫不负有心人,耿啓连的记忆一点一点恢复了。2019年春节,耿啓连看到来拜年的儿子女儿,叫出了他们的小名。  

  如今,年过七旬的刘泽琴已不再种田。耿啓连虽然恢复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仍依赖着刘泽琴,婆婆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有时婆婆做饭,她就站在灶房里看着。  

  刘泽琴也习惯照顾着耿啓连,隔半小时见不到儿媳,就会喊她名字,听到回答才放心。  

  23年来,婆媳俩只分开过一次。去年,刘泽琴因为心脏手术需要住院和疗养,将耿啓连送回了娘家。一个月后她回到家,第二天就把儿媳接了回来。

儿媳耿啓连腿脚逐渐恢复后,刘泽琴(右)会带她在家旁的乡间小路散步。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春天到了,刘泽琴为耿啓连制定了“运动计划”,“她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要多走走路。”

  于是,每天上午和下午,山西村的白墙黑瓦间,人们总能看到,一名七旬老妇牵着一名五旬妇人的手,缓慢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走过寒冬腊月,走向明媚阳光。(供稿:江苏省文明办、南京日报 记者:王茸)

2021年4月

刘泽琴入选“中国好人榜”

责任编辑:周 胜武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