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其所有,他只为留住……
发表时间:2023-07-24 来源:中国文明网

  “只要群众有点单,他都会一一接单。”76岁的田万载,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最美夕阳红”。退休前,他是一名人民教师、文化传播者;退休后,他仍然在文明传承和文化保护的事业上奋力奔跑,初心如始。

田万载。图片来源:永州新闻网

  主动担当,做村里瑶文化的“守护者”

  清溪村是千年古村,历史文化厚重,古建筑物众多。为了保护古建筑,田万载当起了中国瑶族第一塔“文峰塔”的义务护塔人。

  2010年7月,他不顾年事已高,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对“文峰塔”的高度、每层的直径、各种砖块的尺寸等进行测量;他走村串户,对清溪村150多栋古民居的现状登记造册,于2011年和2015年,分别将文峰塔和清溪村古建筑群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搜集整理清溪瑶民喜闻乐见的《佳期诗》等口头文学珍品,田万载自购2部录音机,2台摄影机,历时10年,将老瑶艺人的传统非遗文化,全部记录、翻译、整理、编写成册,并将瑶族“长鼓舞”、瑶族婚俗“坐花席”、清溪瑶人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佳期诗》成功申报为江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瑶族“长鼓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田万载(右三)为村民讲述清溪村村史。陈健林 摄

  退休15年来,田万载走村串户寻访老瑶胞,查阅碑记文史,拍摄照片2322张,写下16本日记,抄写24块碑文,共搜集从明代到建国初期的各类文史契约等原始史料30262件,收藏2460件古代瑶民用具。历时6年撰写完成《清溪村志》,共分“历史沿革”“文化教育”“四大民瑶记”等十五章八十六节,15万字,成为江永县第一部村志。

  “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如果根没有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就失掉了载体,我要在有生之年把瑶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田万载说。

  砥砺前行,当村里瑶文化的“扩音机”

  随着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田万载萌生在自家宅院办博物馆的想法,让其公共文化属性发挥更大社会价值。于是他拿出自己全部的养老积蓄36万余元创办“清溪瑶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将其耗时10余年收集的3万余件“宝物”分门别类整理、布展,并于2017年3月免费向社会开放。博物馆开放6年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60余场,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耕读乃立家之本,勤俭乃保家之基。’这两句是我们清溪瑶人家风家教的核心和宗旨,世代相传。”2022年8月31日上午,田万载在博物馆“道德讲堂”为村里的孩子们上开学第一课《家风》时动情地说。这样的乡风文明课,他坚持上了15年。

  田万载还组织邻里互助、调解邻里纠纷、开展破除陈规陋习、保护古村落及护塔行动等文明活动。“现在,村民遵纪守法,瑶寨文明之风盛行。这跟田老师他们这些老同志的无私奉献分不开。”清溪村党支部书记说。

田万载为孩子们上家风教育课。陈健林 摄

  勇于创新,担瑶乡振兴的“文化使者”

  2019年,“清溪瑶族历史文化博物馆”被确定为江永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田万载担任源口瑶族乡“草根宣讲团”团长。在偏远瑶乡如何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是老大难问题,田万载深知寓教于乐的道理。

  “和农民朋友讲理论、讲政策,要编成故事来讲,没趣味可不行。”作为清溪瑶非遗文化传承人,田万载根据宣讲主题,以渔鼓、快板等形式宣讲,如自编《北京喜讯到瑶寨》《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瑶乡赞歌》等节目,向乡亲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时,他还组织成立“清溪瑶传统文化志愿演艺队”,用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宣传农村新风尚。

田万载在江永县党校文化宣传干部培训班宣讲。资料图片

  田万载说:“我将清溪瑶修身治学、耕读传家、孝廉勤俭、尊老爱幼等优良家风祖训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结合,树立村民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源泉。”(来源:央广网 记者:李芳森)

2023年第一季度

田万载入选“中国好人榜”

责任编辑:刘朝灵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