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明、葛慧珍
耄耋夫妇省吃俭用35年捐资90余万元助学
助人为乐
安徽省
2019年8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黄先明今年82岁、葛惠珍今年81岁,老夫妻住在井岗镇开发区玉兰新村。夫妇两都出生在农村,黄先明是肥西县人,葛惠珍是宁国人。

  事迹简介:黄先明、葛惠珍夫妇一辈子都在秉持着“助学圆梦”的理念,至今已捐资助学90余万元。他们用自己一点点攒下来的钱,尽可能去帮助身边能够帮助的孩子们,让他们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踏入学校,安安心心地完成学业。也因此,老两口与全国各地,甚至很多从未谋面的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年过80岁的他们,仅靠这微薄的退休金依旧在专注他们的“事业”。黄先明、葛惠珍多次获得安徽红十字会颁发献爱心荣誉证书。

  黄先明和葛惠珍,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妻。多少年来,这对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高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捐资助学”。两位老人希望自己“捐资助学”的爱心,可以帮助和解决更多的困难家庭,让他们的孩子能够上学,接受教育,长大后,为社会多做贡献。

  两位老人坚持不懈的捐资助学行为,早已经被社会关注。不明真相的人,对于他们捐资助学的阔绰出手、慷慨解囊行为有些不解,还误以为他们是“大款”。面对这一切,两位老人思想一致,立场坚定,始终将“捐资助学”的行动,进行下去。其实,这对老人并非“大款”和有钱,相反,他们都是退休老人,依赖退休金过日子,每个月的家庭收入,可能还达不到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收入。老人将退休金“一分为二”:一份用作家庭生活开支,一份作为捐资助学的“基金”,老人的孩子也非常支持老人的“事业”,经常加入到两位老人的助学工作中,一起帮助身边的困难家庭,让失学孩子能够背上书包,重返学校,接受教育。

  身在他乡  不忘助学

  1985年,黄先明老人因阑尾炎住进了宁国县医院。老人发现临床有位陪护的女士,愁容满面,常常暗自落泪。一问得知是因交不起600多元的住校费,孩子可能面临辍学。黄先明和妻子葛惠珍经过商量,当即表示让孩子住进自己的家里,并专门腾个房间让其居住,还承担了所有的生活用品,每周还给孩子烧些可口的饭菜。在他们的帮助下,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屯溪师专。

  在宁国生活期间,黄先明、葛惠珍夫妇先后资助了六名贫困生,并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回归故土  坚定如初

  1999年,黄先明、葛惠珍夫妇退休后从宁国移居至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玉兰新村。当时家境贫寒的刘乐,无钱上学。老两口得知后,资助他2000元学费到新华电脑学校上学。由于出生后不久父亲去世生活困难面临辍学葛振兴,老两口资助他3000元,让他重新回到了学校。此后,这对老人又资助了四位贫困生,直至他们考上了大学。

  倾力相助  为善最乐

  黄先明和老伴葛惠珍是安徽商报“爱心面对面”栏目的忠实读者,多次帮助报纸报道的弱势群体,捐款总额达几十万元。2004年,在安徽商报“爱心面对面”看到了8岁的盲童王香君渴望学习音乐的报道后,夫妻两通过商报向小香君提供了帮助,15年来两位老人一直关心香君的成长,2015年香君成为了安徽省第一位盲人参加高考的孩子,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的天津音乐学院。9月在商报上看到王香君办音乐会筹学费的消息后,他们又第一时间给记者打来电话,捐款2000元。除了留下两张入场券作为纪念外,还委托商报把剩余18张入场券转赠给需要的读者。“香君这个孩子一直以来都很努力,让我们非常感动,想帮帮她。我们年纪大了,没法去现场给她加油,把入场券留给其他人吧,希望大家都来帮帮这个好孩子。”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三次大地震,这对老夫妻自发向红十字会捐款,希望以此来资助地震灾区的失学孩子。

  2016年。老夫妻从报纸看到贫困大学生邵婉萍的困境后,立即拿出2000元资助。2017年1月。从报纸上看到安徽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发起白血病患儿专项募捐活动后,这对老人决定各自拿出5000元退休金,帮助白血病患儿。1月10日上午,他们拿出1万元退休金,捐给了安徽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为救助全省0—14岁白血病患儿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这对老夫妻向社会贫困学生捐款助学的次数太多了,有很多事情,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这两位老人的退休金大部分,都投进了“捐资助学”的爱心慈善事业,老人家里有很多“捐资助学”证书和荣誉奖杯但是却没有一张和受助者的合照,老人家说他们基本都是通过资助机构进行捐助,是不是他们亲自送到救助者手上和有没有合照都不重要,只要他们能帮助到别人就好。

  现在,老两口还是每天坚持看报纸、看电视,只要看到报纸或者电视上刊登救助信息,老两口便会马上想方设法将他们的“爱心”传递到别人手中,老两口说:“我们就希望能够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其他的我们老两口就不多想了。”

来源:安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