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时代楷模”退休干部苏和十载坚守:大漠深处 站起片片梭梭林
发表时间:2018-11-07来源:人民日报

苏和老人历时十年种植的成片梭梭林。

  始终如一日的十载坚守

  “黑城不能在我们这辈人手上消失”

  汽车驶出额济纳旗城镇,沿着小路向黑城进发,40公里路,车窗外满是荒凉的沙丘,没有一处人家。走到近前,沙窝中才蓦然闪现出一幢孤零零的小平房,这就是苏和跟老伴德力格生活了10年的家。门没上锁,几件极其简单的家具道出老两口生活的朴素。在漫无边际的大漠中见到苏和,谁都想不到,眼前这个攥着铁锹、衣着朴素、面容和善的古稀老人是一位正厅级退休老干部。

  2004年,57岁的苏和主动向组织申请,辞去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职务,从盟委所在地阿拉善左旗回到700公里外的老家额济纳旗,在大漠中的黑城遗址旁植树造林,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黑城脚下盖起了三间平房,在沙漠扎下了根。

  4月,苏和迎来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种植梭梭新苗、为前两年种下的梭梭浇水、为下一年的栽种做育苗准备……工作都要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完成。老人忙得不可开交,采访就在劳动中进行。

  布好长长的几条灌溉水管,合上电闸,水泵开始发出低沉的鸣叫。不一会儿,水上来了,扁平水管立刻被撑得圆鼓鼓的,水仿佛有生命似地在水管中窜向远处。看着汩汩清泉欢腾地从管口奔出,滋润着滚滚黄沙中干渴的梭梭苗,苏和老人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在沙漠中种树,最难的是水。自然条件不好,人能克服,但没有水,种下去的苗就活不了。”

  苏和选择植树的黑城遗址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西夏古城,沙化严重。他回忆说,几十年前,这附近林草茂密,胡杨、红柳密得骆驼进去都找不见,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生态日趋恶化,大片植被枯死,风沙天气越来越多,额济纳旗甚至成了沙尘暴的策源地。“黑城周围风刮过来的沙子堆得和城墙一样高,眼看都要被埋掉了。我当时有个想法,黑城不能在我们这辈人手上消失。”苏和说。

  10年前,为防止骆驼吃掉植物幼苗,苏和将2.3万亩沙漠围上围栏,开始用水车拉水种植梭梭,绿化沙漠。10年间,苏和在沙漠上打了8眼井用于浇灌,他和老伴亲手种的梭梭林也一点点扩大,达到了3000亩。10年后,最初在房后种植的两棵胡杨长成了大树,人却累弯了腰。老人被太阳和风沙磨砺过的坚毅的脸上已刻满皱纹,满是伤痕的大手上,老茧褪了一层又一层。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试验,苏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抗旱栽植技术,以抗旱性强的梭梭作为主要栽植树种扩大植被面积。他种植的梭梭林已成为阿拉善盟面积最大的人工梭梭林之一。

  像一棵梭梭在播撒种子

  他能让牧民自愿加入到种植队伍中

  在额济纳旗,说到苏和,周边农牧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

  “苏老曾担任过我们额济纳旗旗长、旗委书记,但不论谁跟他打交道,都感觉他和我们普通牧民一样。”吉日格郎图嘎查牧民满都格日勒是在苏和的带动下种植梭梭的。她总结说,之所以会自愿在沙漠上搞绿化,一方面是苏和的榜样力量,但更重要的还是苏和的“办法多”。他能让牧民自愿加入到种植队伍中。

  “阿拉善盟境内有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3座大沙漠,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治理沙漠就好比愚公移山,但如果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状况就不一样了。”苏和说。

  最初,苏和种植梭梭缺少人手,就雇用周边牧民来帮忙。育苗、栽种、管护、病虫害治理、灭鼠、防野兔……他把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牧民。牧民为苏和干活有了额外收入,同时也学到了种植梭梭的技术。“第二年,苏老送给我们一些梭梭苗,让我们回去在自家周围种,把门前环境弄好一点。我们的梭梭种活了,苏老又给我们找来苁蓉种子,让我们种在梭梭的根部。苁蓉是名贵的中草药,长成后牧民们又多了份收入。有了经济利益,自愿在沙漠里种梭梭的牧民越来越多,生态一点点地改善了。” 满都格日勒说,现在仅吉日格郎图嘎查就已种植梭梭林2000多亩。

  目前,在额济纳旗,大约有300户牧民在苏和的带动下开始种植梭梭。“苏和就像一颗在沙漠中顽强生存下来的梭梭。他打下的梭梭种子又在四周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片梭梭林。沙丘不再像过去那样肆意流动了。”跟随苏和多年的龚殿成告诉记者。

  每一棵植物都是他的孩子

  保证成活率付出的辛苦比种下它要多得多

  烈日下,苏和用铁锹将没能成活的梭梭从沙土中挖出来。补种新的幼苗时,他总是跪在地上用手小心地培好沙土,再拉过水管浇水。“这是去年种下去的,今年成活了一大半,还是水有点跟不上。头3年如果能每年浇2次水,成活率就会大大提高。3年下来,扎根的深度就差不多了,可以‘断奶’了”。

  每种下一棵树苗,苏和会用旧衣服仔细地裹住树干。“裹衣服是怕兔子和老鼠吃,这几年生态有改善了,沙漠里的兔子多了,鼠害也猖獗了。”种下一棵苗,苏和用粗糙的大手摩挲着树干,像是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怜,“每棵树都是有生命的,像我的孩子一样,总希望它茁壮成长。在沙漠里种一棵植物容易,最难的是后期维护,保证成活率付出的辛苦比种下它要多得多。”

  3000亩梭梭林,日常维护要花去极大的精力。沙漠的春天,3天2场风,出门一趟,口鼻衣领就塞满沙尘;夏天,沙漠中的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老两口经常顶着似火的骄阳干活,但苏和却对这一切习以为常。

  近几年,水的问题解决了,但其他问题又接踵而至。沙漠中人迹罕至,嗅到绿色气息的牲畜频繁光顾,老鼠也在这里筑巢,不断偷啃新长出的梭梭树。苏和每天除了浇水,还要进行巡护和灭鼠。这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苏和做到了,他坚持每天巡视,风雨无阻。

  如今,年近七旬的老人也开始想着自己干不动时,梭梭林的出路。“交给有责任心的单位或人。”苏和只有一个想法。

  “但眼前,我父亲的想法还多着呢!他想打井,想扩大梭梭面积,想育更多的梭梭苗,想带动更多人到沙漠种梭梭……我们全家老小一到放假就要来这里帮他干活。只要是种树方面的事,我们都得听他的。”苏和的儿子虎庆告诉记者。

  去年,看到苏和日益劳累,德力格买了一只奶羊,给苏和补充营养。“这10年不知不觉就过来了。他想给家乡做点贡献,我们一家的想法就是让他好好保养身体,多干几年……” 德力格说。(记者 吴勇)

  短评:让生命绽放绿色

  退休了,一头勤奋的老牛卸去了拉车的绳套,却没有选择休息。苏和退休后原本可以居食无忧,颐养天年,但他却选择到生态环境最恶劣的沙漠安家,只为家乡增添一片绿色。

  在风沙肆虐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微笑着劳动生活了10年,克服劳累的同时,也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10年过去,他用实际行动向日益恶化的环境发起了挑战,风沙没能吞噬他坚强的身影。苏和老人坚守黑城治沙植树的感人事迹在阿拉善大地上广为传颂,在其带动和感召下,一个个致力于改变家乡面貌的企业实体和个人行动起来,额济纳旗生态环境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近古稀的苏和老人,仍在用信念坚守理想,用生命谱写赞歌。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我的有生之年多栽几棵树,就能给额济纳的后人留下一个好环境。” 作为一名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苏和老人时刻牢记使命,永葆公仆本色,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时代楷模。他的身影如同额济纳旗千年的胡杨树,执着、坚韧、顽强、不屈,而又永不言弃……

责任编辑:朱丽晨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