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拉雪山上极目远眺,在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村落,那就是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
玉麦很大,大到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超过一些国家的面积;玉麦也很小,小到在过去50多年里有34年,只生活着一家三口——卓嘎、央宗姐妹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然而,这里的每一天,都有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卓嘎、央宗和家人坚守在这里,用半个世纪凝铸爱国爱家的壮举。
2017年10月28日,习主席专门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褒奖她们爱国守边的行为,并“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习主席回信一周年前夕,记者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去探访那两朵绚烂的格桑花。
“只有人在,才能把家看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新建藏式住宅上方、昼夜灯火通明的工地、因房屋重建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顶……在玉麦,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是最绚丽的风景。
清晨,国旗迎着太阳冉冉升起,玉麦军民高声齐唱国歌。建筑工地上,工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眼前的一幕让卓嘎和央宗眼眶湿润,她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阿爸桑杰曲巴能够看到这一幕——“看到在玉麦,国旗下汇聚这么多的戍边人,阿爸梦里都会笑醒的!”
桑杰曲巴是忠诚的护旗手。
曾经,玉麦有几十户人家,人口达300多人。解放军进藏之初,山外匪徒散布谣言,很多人受蛊惑离开了故土,只有桑杰曲巴等少数几户人家留了下来。守家不易。玉麦自然条件恶劣,半年雨半年雪,粮食需从山外运进。每一次,桑杰曲巴都要赶着牦牛,花上十几天,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跨过陡峭山谷、穿越沼泽遍布的原始森林,才能把一点珍贵的青稞驮回玉麦。随着山外生活越来越好,邻居们纷纷内迁,再后来,卓嘎、央宗的阿妈病死在外出寻医的牦牛背上,小妹妹也在暴风雪中夭折,全乡只剩下父女三人。但桑杰曲巴始终坚信:“只有人在,才能把家看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家要守,日子却不平静。有一年夏天,一群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把该国国旗插在了玉麦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上。桑杰曲巴被惹怒了,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爬上雪山拔下了该国国旗。他还跑去外国士兵的设卡点抗议:“我的爷爷曾在这里放牧,我的阿爸也在这里放牧,我们现在还在这里放牧,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此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五星红旗,成了桑杰曲巴不变的信念。
玉麦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下只有3个人。57岁的卓嘎记得,那天,阿爸开会回来,带回了红黄两种颜色的布料。以为阿爸要缝新衣裳的姐妹俩兴奋不已,天黑了也不肯上床,围坐在阿爸身边。伴着忽明忽暗的油灯,阿爸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又从黄布上剪出五角星,一针一线缝在红布上。第二天一早,红旗升起在屋顶。阿爸让姐妹俩记住:“这是国旗!有国旗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神圣领土!”
像这样的国旗,桑杰曲巴一共缝了4面。此后放牧守边,一家人走到哪里,就把国旗带到哪里。
“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要看好守好”
卓嘎和央宗跟着父亲,放牧巡边的脚步遍及玉麦的土地。
卓嘎记得,父亲常说,“那是我们的土地、国家的领土。总没人去,就容易被别人侵占。我们常去转一转,他们就不敢来了!”到了冬天,一家人会特意把牲畜赶到玉麦南面的山谷里。央宗还记得,姐妹俩第一次跟随父亲去仁措嘎山口巡逻的情景。那是1982年冬天,一大早三人便带上糌粑、酥油茶和烧水壶,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胶鞋,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了。从家到山口的距离有40多公里,一路上山路蜿蜒,加之雪厚路滑,父女三人直到傍晚才抵达目的地。想要当天返回已不可能,他们只好在附近觅得一处山洞作为临时休息点。洞外寒风呼啸,一家人在洞里生起火堆,轮流守护……这样的经历,在以后的日子里,渐渐成为日常。
1988年,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老了,卓嘎接过阿爸的班。又过了几年,卓嘎和央宗分别成了家,伴随桑杰曲巴巡山的也换成了女婿巴桑和仁增晋美。
2001年,玉麦乡通往山外的公路通车了,卓嘎和央宗搀扶着阿爸乘车走出了大山,切身感受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返回玉麦,父女三人啥都没带,只买了100面五星红旗,每次放牧巡边,就把国旗插到边境线上。
也是那年冬天,桑杰曲巴走了。临终前,老人将全家人叫到床前,交代:“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要看好守好……”
带着父亲的叮嘱,卓嘎、央宗两姐妹依旧带着国旗,每天行走在放牧巡边的山路上。
驻军某连中士吴江得向记者讲述了两姐妹对国旗的深情:2013年夏天,卓嘎、央宗姐妹俩随官兵一起对某山口例行巡逻。在边境线上,卓嘎扛着国旗一步步爬上山顶,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旗杆上的国旗被大风卷走,央宗当即顺着河道追赶。追着追着,脚下一滑,跌入湍急的河水中,官兵追了近百米才将她救起。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央宗不顾腿上伤口血流不止,把国旗紧紧抱在胸前:“国旗在,家就在。”
因为爱这面旗,两姐妹对护旗人也格外情深。承担这一片区巡逻值勤任务的官兵都知道,卓嘎、央宗的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官兵巡逻归来借住玉麦,卓嘎和央宗总是把自己家腾出来给官兵住。雨季,怕一身雨水泥水的官兵受冻着凉,姐妹俩就把自家柴火拿出来,给官兵烤火取暖,并给大家倒上热腾腾的酥油茶。
西藏军区边防某部营长余刚至今念念不忘,2001年初冬,他和战友奉命到玉麦执行任务,卓嘎、央宗姐妹俩带着乡亲定期给执勤官兵送土豆、牛肉等食物。其实,当时已大雪封山,乡亲们自己的物资也十分有限,而且执勤点距乡里有十多里地,积雪又厚,来回一趟需要2个多小时。可无论官兵如何推辞,隔几天,部队宿营点上总会出现姐妹俩笑容可掬的脸。
“我们要让乡亲们一来就懂得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玉麦乡党委书记达娃深有感触地说:“习主席的这些话字字烙在我们的心坎上,玉麦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与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人扛着国旗放牧守边密不可分。”达娃书记自豪地介绍,在卓嘎姐妹的带动下,如今乡里无论工作人员还是牧民,人人都是义务巡边员,放牧、巡边、守边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这两年,达娃他们先后6次翻越平均海拔4700米的大小山口13个,徒步进入无人区,用双脚丈量了实际边境线,绘制了“玉麦乡边境无人区里程图”。
入冬前的一次巡山。
这天晨风破晓,卓嘎和央宗就忙着给家人做好早点,帮他们检查物资。乡里陆续升起炊烟,各家各户烧火做饭,做好了出征准备。
桑杰曲巴传下来的巡逻背囊,前些年交到了大女婿巴桑手里,如今背到索朗顿珠肩上。索朗顿珠是央宗的儿子,也是玉麦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大学毕业前,索朗顿珠曾在四川找到一份滑雪教练的工作,收入可观。没想到阿妈打来电话:“你忘记波啦(外公)的话了吗?‘鸟老了,要归巢;人老了,要回家’,我们这代人终究也会老,守卫玉麦这片国土的责任要落在你们这代人肩上了!”于是,索朗顿珠回乡了,还加入了玉麦民兵班,穿上迷彩服,继续行走在祖辈用铁脚板丈量的边防线上。
索朗顿珠告诉记者:“玉麦紧邻著名的扎日神山,山美、水美、林美。我不仅要放好牧守好边,还要让更多人到玉麦来看看,给他们讲讲波啦(外公)的故事,讲讲阿妈的故事。我们努力将玉麦建设得更美丽,繁荣边关稳固边防!”
旭日东升,在习主席回信的巨幅宣传栏下,索朗顿珠与达娃书记加入驻军巡逻分队踏上征程。
回到家中,即将赴京参加活动的央宗打开柜子,指着里面一叠崭新的国旗叮嘱老伴:10月28日,是习主席回信一周年。姐妹俩提前准备了这些国旗,作为送给迁入玉麦入住新居的乡亲们的礼物。央宗说:“我们要让乡亲们一来就懂得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张和芸 晏良)
-
(2018-10-11)
-
(2018-10-01)
-
(2018-10-01)
-
(2018-09-16)
-
(20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