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4年前,张玉滚接任校长,当好“掌舵人”的同时,他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为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自己掏腰包买来录音机和磁带,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张玉滚风趣地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多年来,他在教中学、学中教,无论再忙再累,都不忘学习。他已经自学完成大专课程,正在自学本科课程,“山里本来就闭塞,老师不多学点,咋教好娃们?”
让张玉滚和老师们欣慰的是,这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以前是‘复式教学’,几个年级混在一起上课。现在,我们从学前班到五年级都可以分班开课,课程跟城里孩子没啥差别。”张玉滚说。今年春天,镇平县教体局还专门给黑虎庙小学拨付配套资金5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随手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新装上的推拉式黑板左右打开,露出一块黑亮的液晶显示屏。老教师陈金亮一脸自豪地说:“看,我们上课也用上一体机了!通过远程教学,我们的学生还能跟城里孩子一同上课呢。”
教书育人,教授的是知识,培育的是心灵。张玉滚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去,用心感受四季光阴的变迁,听风声雨声,看云飞雪落:
春天的山坳里,布谷声声,他领孩子们诵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夏天的溪流边,蝉鸣阵阵,他带孩子们吟诵: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秋天红叶满山,层林尽染,他教孩子们领会: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冬天大雪纷飞,苍茫壮阔,他让孩子们体味: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一幕一幕的美好和感动,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爱是最长久的润泽,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爱孩子。这种爱未必回肠荡气,却是贴心贴肺的疼惜。学生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他办公室的药箱里常备着感冒发烧药;有的孩子一时交不上餐费,他就悄悄掏腰包垫上。为了孩子,他练就一身过硬的好本领: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
2013年10月,天还没亮,张玉滚骑摩托车到镇中心校开会。当时山上起了大雾,在一个急转弯处,摩托车刹车失灵,撞上一块大石头,张玉滚摔晕过去,差点掉下悬崖。在医院住了没几天,他就急着回学校,在妻子的搀扶下站上讲台。
“上课!”
望着讲台上头裹纱布的张老师,憨厚朴实的山里娃喊出“老师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张玉滚有一儿一女,因为没时间照顾,他把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县城寄宿学校,两周接一次。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不说,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万般无奈,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就把在外地打工的她喊了回来。“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加上软磨硬泡,妻子终于同意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为学生们做饭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四个手指被机器轧折,鲜血淋漓。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望着丈夫那张因自责而满是痛苦的脸,张会云轻轻地叹了口气。夫妻一场,她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为了照顾山里的学生,没过几天,她就重新出现在学校。只不过,她炒菜、做饭都换成了左手;见到生人,也悄悄地把右手藏在身后……
春去冬来,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就这样,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一干就是17年。
对偏远的山村来说,每一所学校,就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就像一盏灯。火焰虽微,也能温暖人心,点燃希望;灯光虽弱,却能划破夜空,照亮未来。
2013年8月,荣获“河南省师德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5月,被评为“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8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2018年3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
(2018-09-10)
-
(2018-09-11)
-
(2018-09-08)
-
(2018-09-08)
-
(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