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认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要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湖北省十堰市按照全省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工作安排,建立完善下基层责任清单、察民情问题清单、解民忧任务清单、暖民心效果清单,持续开展“两个走到”“两个畅通”“两个服务”“两个活动”,着力推动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见到长效,切实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一、制订责任清单,“两个走到”下基层
“下基层”是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是首要前提和基本要求。坚持把“户户走到、企企走到”作为下基层的规定动作,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全覆盖、不重复的“一对一”基层联系点和包扶企业责任清单,全市各级各部门走访城乡困难群众、重点企业实现全覆盖。一是坚持领导带头下。领导干部“一对一”包联县(市区)、乡(镇)和村(社区),32名市级领导建立基层联系点128个、包扶企业67家,深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深入河湖林长责任区,在一线推进产业发展、安全生产、纠纷排查、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坚持结合实际下。机关单位坚持一线工作法,建立联系点168个、包扶企业771家,聚焦工作职能,深入服务对象、生产一线和基层单位,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弘扬“摸实情、出实招、讲实干、求实效”作风,立足岗位实际,深入包联社区、村组,参与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工作,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推进发展。三是坚持带着感情下。牢记党的宗旨,厚植为民情怀,真心与群众和企业交朋友、结对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远的近的都去,好的差的都看,用真情换真心,诚恳听取群众批评意见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把下基层变成自觉行动,市直单位和县市区2292名县级干部包扶企业3104家,做到应下尽下、能下尽下、真下实下。
二、建立问题清单,“两个畅通”察民情
“察民情”是实践活动的着力点,是重要基础和有效方法。坚持把畅通群众和企业问题诉求表达渠道作为察民情的最直接表达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党员干部下基层走访座谈收集问题的基础上,主动拥抱数字时代,充分依托服务平台,建立广纳民意、广聚民智的问题清单,全方位汇集群众和企业诉求。一是建好政务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办事“便利度”。优化整合12345、110、119、12315等34条政务信息服务热线,构建“一号对外”受理、“一体联动”处置、“一键催办”闭环工作机制,上线“i武当APP”“城市大脑”,开通“企业直通车”“民意直通车”,打通不同系统链接通道,建立共享应用场景模型,形成梳理、归集、清洗、去重、交办、回告的信息管理闭环,快速回应解决群众诉求,有效减少重复无效劳动,提升便民服务受理率、回复率、办结率、满意率。二是办好《周五面对面》,架起干群“连心桥”。聚焦畅行车城、舌尖上的浪费、文明城市创建、生命安全等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开设《周五面对面》全媒体百姓问政栏目,每周五被问政对象现场解答、立行立改,让干部有压力、群众有理解、问题有解决、作风有转变、社会有共鸣,打造“畅通民意渠道、回应社会关切、推动问题解决、转变干部作风”的精品栏目,真正把栏目办到群众的心坎上。5月份以来,《周五面对面》全媒体百姓问政栏目已播出6期,一批出行难、安全隐患等民生难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用好亲清企业服务平台,优化营商“软环境”。搭建“十堰亲清在线企业服务平台”“诚信建设与惠企便民服务平台”,完善六大功能服务平台,企业诉求在线提交、包联干部同步跟踪、问题在线审核分办、承办单位限时办理、办理结果在线反馈、办理效果在线评价等实现在线服务;开通惠企政策兑现平台,简化办理程序,加快兑现速度,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建立政银企沟通交流常态化长效化平台,用好用足“过桥资金”,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搭建知识产权申报、保护、交易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平台,打造人才配套服务体系,更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目前全市共有729个职能单位在平台上为企业提供即时服务,平台注册企业3171家,注册包联干部2329名。
三、细化任务清单,“两个服务”解民忧
“解民忧”是实践活动的关键点,是根本宗旨和现实需要。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企业和市场主体服务作为解难纾困的最终目标,建立落实责任到人、细化要求到岗、明确时限到点的任务清单,项目化管理,销号办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关心的实际问题,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一方面,把群众的“小事”当党员干部的“大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衣食住行业教保医”重点问题,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紧盯“岗位、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疑难问题,着力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停车难、如厕难等群众基本需求;围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突出问题,加快转供电、转供水、转供气整治,加快充电桩、过街天桥、智慧停车场建设和农贸市场改造,加快打造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始终把安全作为群众最大的民生福祉,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方位、全行业、全领域开展“大起底、大整改、大执法、大督查”攻坚行动,销号管理、动态清零,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另一方面,把企业的“需求”当党委政府的“要求”,解决市场主体急难愁盼。建立市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三方包扶”机制,深入推进“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包扶活动,分层、分级、分类包扶全市所有企业。建立问题收集交办、用工保障、融资信贷等8个工作组,梳理惠企政策文件36个,实行分级负责、交办分办、信息周报制度,聚焦当前企业需求不足、成本过高、物流运输不畅、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突出问题精准指导,围绕煤、电、热、气、用地、用工等要素保供精准施策,针对各类企业生产、营收、税收、融资、办证、用工、用能等现实困难精准服务,稳预期、稳市场、稳就业、稳增长,帮助企业挺过去、活下来、发展好,促进经济稳健运行。
四、晒出效果清单,“两个活动”暖民心
“暖民心”是实践活动的落脚点,是实效体现和成果检验。坚持把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党员干部与企业群众结对帮扶活动,作为厚植人民情怀和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载体,视群众为家人、企业为亲人,晒出体现工作实绩实效、反映群众满意度的效果清单,让群众、企业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增强对党的信心、信任和信赖。一是广泛开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活动。民众能够真实有效广泛参与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要打造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真正实现民主的本意——人民当家作主。哪种民主好、哪种民主不好,人民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构建“众人来商量”平台,在秦楚网、十堰日报、十堰广电、十堰发布等媒体,发布“老旧小区怎么改,你说了算”“这几个路口通行拟调整,正在征求意见”等问计于民信息,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模式,建成182个“党建+邻里中心”,成立110个“邻里恳谈室”“居民议事会”“红色驿站”,常态化举办邻里茶话会、座谈会,收集办理民情需求,引导群众参与决策,发动群众共同建设,依靠群众加强管理,组织群众评价反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所有群众,变“你和我”为“我们”、变靠政府为靠大家,共同建设美好幸福家园。二是持续开展群众结对帮扶活动。落实乡村振兴、“三认”活动帮扶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更大力度保障好农村监测户、独居老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特困人员、身体残疾、精神障碍等“七类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坚决遏制出现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树牢“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理念,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化解制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包保、大化解、大稳控“五大行动”,努力做到案结事了、积案清零。三是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产业促发展”包扶活动。落实“首席服务官”、领导干部联系企业、重点工作专班推进等机制,坚持“一企一策”“一难一策”,对160家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实时监测预警,对172个重大工业增长点跟进协调服务,精准做好纾困解难工作,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卡点”,倾情当好惠企政策“宣讲员”、纾困解难“协调员”、疫情防控“指导员”、生产经营“参谋员”、安全生产“督导员”、助企扶企“服务员”,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胡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