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文化沃土,绽放创新活力。6月7日,第十九届文博会拉开帷幕,一场文化“大合唱”以激昂姿态,唱响新时代主旋律。非遗华丽转身,呈现多样“活化”、传统文化绽放时尚与科技感、古老文化瑰宝以数字化方式走向大众……在开幕的第一天,文化传承之光就闪耀文博会,并在这一国际化、专业化的平台生动演绎出文化传承的多样化与丰富性。
动动手指,就可以为敦煌线稿上色,沉浸式体验壁画绘制过程、唐三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水旺在文博会现场展现唐三彩烧制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版水印技艺”尽显“大国工匠”精神……在文博会上,非遗文化、工艺美术、传统艺术相得益彰,大放异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根植传统文化,才能永葆文化活力。
正如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的传承人郑春辉所言,文化传承要把根扎进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从中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体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他看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有活力,与时俱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薪火相传,奋飞不辍。众多年轻人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担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任,用新潮、科技的“玩法”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当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走近年轻人的世界,古老的文化便在当代社会获得了真正的传承活力。
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文博会的现场也见证了年轻人“接棒”传统文化。身穿汉服的年轻人们穿梭在各个展馆,他们对文旅、非遗以及艺术展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身穿“马面裙”的90后冯小姐从事设计工作,她经常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来到文博会,对她来说是一次“学习之旅”。从非遗的苏绣到端砚,从缂丝到云锦,从宜兴紫砂到龙泉青瓷,冯小姐都认真了解,“从文博会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化传承的使命。我非常喜欢文博会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坚守。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它们的精气神与魅力让我们年轻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文物的背后是历史,更是文脉。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如何让文物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文博会上也能找到答案。
漫步文博会,记者观察到,千姿百态的文创绽放出无数奇思妙想,也让高冷的文物变得时尚有温度。它们以创新的方式演绎文物背后感人的中国故事,让文物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从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文创毛绒玩具到以齐白石经典作品为设计元素的茶席,从宋画的折扇到茶具、香器文具、盲盒……设计作品让文物“活起来”,深入生活肌理;为了让非遗“活起来”,在山东馆,皮影戏成为航天故事的载体,以国家航天局的IP航小梦为原型的卡通皮影系列文创,吸引了现场的小观众。此外,泉城系列皮影耳饰、胸针,国潮的西游系列数字藏品等更为年轻人所接受与喜爱。
作为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新的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带来崭新硕果。在甘肃展区,百年前藏经洞室藏的6万余卷珍贵文物,通过最新数字技术,使得观众都能近距离感受敦煌文化的神秘与璀璨;数字荣宝,让350年历史的荣宝斋焕然一新,老字号有了新看点;在江苏展区,你可以在《江苏文库》数据库中,一键通晓千年文脉。
文化传承,深圳也交出自己的“答卷”。火爆“出圈”的《咏春》“闪回”文博会。这一“深圳出品”的舞剧创新性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深圳元素赋予新创舞台剧中,推动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链接传统与现代,为深圳舞台剧树立新标杆。
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传承一种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样的使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文博会以饱满的激情与实际行动力,面对文化传承的命题,发出自己的“时代强音”,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记者 尹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