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大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文明网推出“两会话文明”专题,报道代表委员有关履职建言,陆续编辑发布“文明主张”系列内容。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今年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围绕如何创作生产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等话题展开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只有立足新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才能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充盈。
让文学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敬泽
要充分认识文学事业和作协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锲而不舍推进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以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精神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要补短板、强弱项,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作协各方面工作,提高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能力,构筑现代传播新格局下的文学公共服务体系,让文学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成为其中基础性的充满活力的力量。
观众的期待是电影人努力的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傅若清
新时代,观众需要能够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且聚焦现实生活的好电影,希望看到抒写奋发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好作品,观众的期待就是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文艺作品质量的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实现,都离不开新型产业化与工业化的支撑,这也是彰显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载体。中国电影银幕数量稳居世界首位,宣传发行模式不断创新,版权价值愈加丰富,电影放映设备已全面数字化国产化,中国自主研发的高格式电影技术更是领先一步,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代表。这些探索,有利于满足观众多样化、高品质观影需求,有利于更多精品佳作赢得市场,更好走向世界,有利于发挥文化在经济“双循环”中的带动作用。
以多样化的优秀电影满足人民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皇甫宜川
今年“春节档”总票房突破67亿元,而且票房在今年1月最后一天突破100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票房最快破100亿元的纪录。观众再次回到电影院,使我们信心倍增。拍好电影,以多样化的优秀电影满足广大观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硬道理和着力点。
先感动自己 才能感动观众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廖昌永
对于艺术家而言,品德修养很重要,希望艺术家们要立德修心,给观众、青少年树立良好榜样。我们对学生培养定位是“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如何建立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队伍,如何创作高水平文学作品,是当下值得思考的事情。
文化发展跟新兴媒体技术发展密切相关,音乐亦是如此。在新技术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些优秀的电视文艺节目、文化类节目,正是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让更多观众了解作品及演员背后的故事。要创作一个好的音乐作品,要表演好一个人物形象,一定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感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先把自己感动,然后才能去感动观众,才能感动你周围的人。一个节目或者一个作品,只要你用心去做、花时间去做,就一定会收获大家的喜欢。
去生活中捕捉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 欧阳黔森
我所在的文学创作界,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是走出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的作家更多了,深入生活、向生活要智慧的创作方式越来越受重视,嗅得到泥土芬芳、听得见大地回响、感受得到百姓鼓与呼的作品多了。二是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越来越强。近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如《白洋淀上》《雪山大地》,都是展现山乡巨变、讲述现实故事的鸿篇大作。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温暖人心。创作好作品,最重要的是有沉得下去的态度,能真正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中。有句老话说,“世上有,戏就有”。只要我们去生活中捕捉故事,就可以成就好篇章。创作并不是技巧问题,而是用情用心、贯之以道的问题。只有扎根大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