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的白交融生态的绿,生态的绿映衬天空的蓝。北京冬奥会留给世界的灼灼精彩、累累硕果里,有两个“第一”,尤显意味深长——
迄今为止,第一届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
从申办、筹办到举办,第一届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
一座座夏奥场馆重焕青春,变身冰雪逐梦场。“水立方”变为“冰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实现“冰篮转换”,首都体育馆从排球项目转为举办冰上赛事……
一股股“绿色清风”轻柔拂面,清洁能源成主流。竞赛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往返,赛事交通服务用车减排总量,相当于5万余亩森林一年的碳汇蓄积量……
一步步生态整治成效卓然,赢得“蓝天保卫战”。首钢整体搬迁,老厂区蝶变滑雪大跳台,“雪舞冰飞”替代“炼钢烟火”;数年如一日持续治理大气污染,换来天清气朗,创造了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迹”……
这是“绿色办奥”的生动实践,更是美丽中国的鲜活表达!
当奥林匹克之手推开“中国门”、擦亮“中国窗”,世界看到的,是新时代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执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随着中国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良好生态已被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凝聚起亿万民众齐心“增绿”、倾力“护蓝”,为美好家园辛勤躬耕。
这是“科技奥运”的别样精彩,更是科技强国的时代宣示!
“氢”舞飞扬、火苗跃动,众口交赞的“微火”主火炬拥有一颗绿色“心脏”,是冬奥历史上首支高压储氢火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铺就“最快的冰”、碳排放趋近于零,靠的是新型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让电流瞬间输出300公里而依然稳定的,是世界上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架起的“绿电高速路”。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北京冬奥会让我们见证了中国战略科技力量汇聚的涌动大潮,见证了无数创新高地托举起的发展大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对绿色可持续理念的执守背后,是关乎人类长远发展的智慧与求索。当北京冬奥会以强劲的科技力量托举人文理想,以纯净的自然生态成就文化交流,它给世界留下的思考深邃而绵长——
唯有守护绿色,方能破解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挑战,让地球家园更加宜居!
当美属萨摩亚男子钢架雪车选手克鲁姆普顿为延庆赛区“山林映场馆”的美景心醉神驰,当美国跳台滑雪运动员安娜·霍夫曼晒出“雪如意”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的美景,天蓝、水碧、冰雪莹澈的冬奥底色,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此时,在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环境破坏、生态退化、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仍然存在,新冠肺炎疫情长久肆虐的阴影尚未散去。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人们以和平发展之名汇聚于奥林匹克旗帜下,更应深思携手推动全球生态提升的紧迫问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尊重自然、呵护自然,就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唯有守护绿色,才可享有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让人类生存更有尊严!
“可持续·向未来”,冬奥愿景中蕴含着对人们生活品质的陶冶提升。筹办6年多来,冬奥盛会对民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与牵引。从京张两地协同治沙治水,到打造“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从越来越多民众选择绿色出行,到垃圾分类、光盘行动蔚然成风;从北京冬奥村转换为人才公租房,到更多低碳、智能的生活设施惠及群众……绿色新风从冬奥赛场吹进千家万户,融入柴米生活。绿色、低碳、可持续,正从愿景变为现实,并在众人心手相牵中,走向更远、更美的未来。
唯有守护绿色,才能推动人类文明步入新形态,让生态文明根基永固!
开幕式上,苍松迎客;闭幕式上,折柳送别……北京冬奥会搭建起文明交流的大舞台,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在其上华彩绽放,浸润人心。而今天的中国,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大势,勇毅履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生态努力,与《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可持续性要求一致,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理念同频,让“生态兴则文明兴”的体认更加深入人心,让绿色简约、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愈显生机活力!
绿色,是万物复苏,是生机盎然;是岁物丰成,是山河锦绣;是和谐共生,是永续发展!春已至,情更浓。带着绿色冬奥的温暖记忆,可持续发展理念将随着各国健儿的脚步进入又一个春天,播撒到世界各地。未来,与奥林匹克精神一起传递的,必有2022年北京描绘的发展愿景:
更绿,更美,更富生机……(光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