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有关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9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有关情况。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介绍,这十年,是我国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时期,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实现安居梦。
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相关部门密集出台金融支持、税费减免、资金补助、土地供应、专项债券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十年来,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4300多万套,帮助上亿棚户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让更多新市民和青年人安居乐业。当前,多主体、多渠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21年和2022年,全国建设筹集33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大约可解决近1000万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困难。
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为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兜底保障。十年来,公租房运营管理不断加强,实物供给数量显著增加,货币补贴制度不断完善。到2021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
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帮助部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购买共有产权住房。2014年4月,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到2021年底,北京已累计筹集共有产权住房约8.3万套,上海已签约13.6万户。
这十年,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王胜军介绍,过去十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实缴人数从1.02亿人增长至1.64亿人,100多万灵活就业人员也参与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全国累计提取住房公积金12.44万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0.28万亿元、2736万笔。
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6.3万个
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十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建成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98%,供水普及率99.4%,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主任李晓龙介绍,十年来,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6.3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800万户,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实行垃圾分类,覆盖1.5亿户居民;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城市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整治完成了60个重点城市排查出的1116个易涝积水区段,系统治理城市内涝。
这十年,乡村建设力度空前,乡村面貌发生巨变,广大农民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全国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比2012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
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一批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目前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6819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确定历史建筑5.95万处,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李晓龙说,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系统完整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城乡留住记忆,让群众记住乡愁。
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
“这十年,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房地产市场规范程度不断提高的十年。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动摇,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落实落细城市主体责任和省级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坚定不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姜万荣说。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增加值达到8万亿元、占GDP的7%;吸纳就业超过5000万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47.3万元,比2012年提高近六成,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初步形成。
这十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力量。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0多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当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84%。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加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推广力度,加快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让‘中国建造’贴上绿色标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说。(记者 丁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