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石油共生大院,一场“院长讲习”火热开展。石油大院的居民、学院路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凝神听着,不时低头做着笔记。
“在排除万难建设综合性公共空间石油共生大院的过程当中,学院路人正是发扬了石油精神中无我利他、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彰显责任担当。”《石油精神读本》分享读书会上,来自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老师的一番话让居民们深有感触,纷纷点头,不时鼓掌,“党课把我们身边的故事也讲进去了,入脑入心。”
石油大院变身时尚空间。资料图片
曾经“四不管”的平房院落,变身宽敞明亮的公共空间,居民还能其乐融融坐一起听党课,在石油大院36号楼住了60多年的杨淑兰直言不敢想,“以前就是脏乱差,哪有这条件。”
石油大院地处学院路,占地84公顷,有常住人口1.6万人,周边云集了32所科研院所、近2000家企事业单位。可守着资源,大院曾经星罗棋布着9个院子,房屋老旧,环境秩序混乱。
为了恢复大院的生机,街道决定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统筹各方资源,建成“共生”大院。
各产权单位各让一步,把空间拿出来,统一建成公共空间,让职工、居民共享。
石油大院中的咖啡馆。中国文明网王小宁 摄
脏乱的平房区被改造成8000多平米的时尚空间,不仅保留了钢板、石油管道、钻探井等工业元素,咖啡馆、书吧、美食空间、便民空间也应有尽有,还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广阔舞台。
“实践基地把我们聚起来了。以前老往外面跑找场地,现在就在小区里面搞活动、排练,心情都不一样了!”社区舞蹈队的姜明杰竖起大拇指说,现在每周她和队友们都会来这排练一次。
承担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使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还协调各方力量,解决住户的生活难题。在倡导就地过年的牛年春节,实践基地联合社区居委会引进了两家菜站,姜明杰和大院居民穿上红马甲,组成“文明劝导队”,守在公平秤前,监督商户公平买卖。
志愿服务活动多了,大院有人气了,“共生”功能不断被激活。
作为文明实践基地,石油大院动员周边教育资源,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建党百年之际,学院路街道联合8所高校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讲习团”,不定期邀请高校教师分享党史故事,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