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苗志愿者:文明实践有“四传”
发表时间:2021-08-04来源:中国文明网

  贵州省龙里县洗马镇有一个苗族支系,叫“印苗”,据说是很久以前,印苗的祖先在迁移过程中,为了识别本族人,苗王就用印章在每个族人衣服背上盖个章。后人为了纪念苗王,就在服饰背部和袖筒上,绣上“印苗”大印图案,“印苗”由此而得来。印苗文化丰富,唱山歌、吹芦笙、跳苗舞至今仍然保留下来。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增多,印苗的刺绣、蜡染、歌舞等技艺面临失传危机。为了保护“印苗”文化,龙里县洗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印苗同胞聚居的哪嗙社区成立了“印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用志愿服务的方式带动印苗文化传承和发展。

  山歌传念想

“印苗”同胞展示绣制作品。贵州省龙里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印苗同胞祖祖辈辈都有一种念想和追求,就是通过自身努力耕种和劳作,让生活得到改善、让子孙后代获得幸福。在新时代,这种念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吻合,这也成为激励群众发奋进取的动力。在文明实践中,印苗志愿者将新思想、新理念等编成山歌,在群众中传唱,让大家在新思想引领下树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

贵州省龙里县“金钱棍”舞蹈表演。贵州省龙里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头发绳”传家风

  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印苗志愿者通过传承良好习俗、传承纯朴家风,实现传孝道、树美德的效果。苗族孝道文化除了口口相传外,还通过“头发绳”来代代相传。据当地老人说,年轻人只要看到“头发绳”就想起老人们的教诲,在家要尽孝道;在外要讲诚信。

  “头发绳”是一种孝道文化的传承,是母亲平时梳理头发时候,将掉下来的头发收集起来,织成毛线状的绳,等到女儿出嫁的时候,就用这“头发绳”盘绕在帽子上,作为嫁妆给女儿戴在头上出嫁, “头发绳”就这样代代相传。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头发绳”传承的意义,通过老年志愿者的讲解和“印苗”孝道文化普及,现在很多印苗妇女开始收集头发了,并且向子女、孙子孙女传授“头发绳”的记忆,让良好家风代代相传,形成文明村落风尚。

贵州省龙里县民俗:母亲为女儿盘“头发绳”。贵州省龙里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志愿承诺”传美好

在龙里县社区街头,志愿者合力清理建筑堆砌物。贵州省龙里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在过去一段时间,洗马镇印苗村寨存在群众环保意识不够强,村里环境卫生差的现象。洗马镇结合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通过志愿者入户宣传,培养群众环保理念,鼓励环境卫生搞得好的家庭积极参与建设“美丽家乡”的环保志愿服务工作,一系列措施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大家从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开始清理,并常态化保持。

  此外,很多群众还将自己或家庭能够提供的志愿服务制作成项目公示牌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如今,洗马镇家家户户都挂有“志愿承诺”牌,如“承诺搞好家门口的卫生,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饮水,为过往行人提供洗手间”等等,帮助他人,也美化了环境。

贵州省龙里县一社区文化家风墙。贵州省龙里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刺绣蜡染”传技艺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受到外来商品的冲击,印苗人精工绣制的“印苗服饰”只能卖到几十元钱一件,导致年轻的印苗妇女都选择外出务工,不愿意传习刺绣工艺。尽管如此,龙里县洗马镇“荷香美·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王万菊一直坚信印苗文化会迎来发展春风,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在辖区内学校免费给学生传授印苗文化,教印苗歌舞、印苗刺绣等。王万菊以传承印苗文化为己任。通过王万菊的指导和帮助,当地苗族妇女依靠传统手工技艺增加了收入。

“荷香美·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王万菊向学生传授苗族刺绣技艺。贵州省龙里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随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近年来,印苗文化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更是得到洗马镇党委、政府的重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洗马镇将“印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群众致富门路进行拓展,成立“苗之印”手工业专业合作社,并注册“苗之印”商标,将附近热衷于“印苗”刺绣、蜡染的群众吸收到合作社中来,并组织合作社社员对附近的群众进行刺绣和蜡染技艺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印苗”服饰和刺绣、蜡染等各种工艺品加工制作技艺,群众加工出来的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印苗志愿者为学生讲解印苗刺绣技艺。贵州省龙里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不管怎么样,我会尽自己的能力多为传承印苗文化做点事。以前我是一个人,现在我有一个团队!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下去!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创办苗绣展览馆,把这些年来我们创作的作品都收集起来,集中展示。”王万菊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印苗,了解印苗,传承印苗文化。看着村里的妇女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家庭也和谐美好,王万菊由衷感到高兴,这就是她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印苗老年志愿者(左一)向年轻妇女传授刺绣技艺。贵州省龙里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洗马镇的“印苗”志愿者,在参与文明实践,传播新思想、开展新服务中,通过将新时代新文明的元素与民族传统、习俗、工艺等相结合,营造文明、友善、奋斗、奉献的社会氛围,共同建设美好幸福家园。【记者:刘鲲鹏(中国文明网)、赵来睿(多彩贵州网)、王立信 罗玉元(贵州省龙里县委宣传部通讯员)】

责任编辑:贺 子桓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