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好人”共筑英雄之城
发表时间:2021-10-13来源:中国文明网

  在景点,“志愿红”是一道风景线;在社区,和谐邻里关系让温暖“邻”距离;在街巷,好人好事就发生在身边……“一城好人”是武汉人的精神特质,也是武汉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

  武汉至今已涌现出15名全国道德模范,112人(组)中国好人,以及一大批全国、省级、市级先进典型,市民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推动这座英雄之城跃上文明新高度。记者对话三位先进模范人物——吴天祥、胡昇、刘培,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一城好人”的满满正能量。

  他们是“一个”好人

吴天祥正在接听上访电话。张殊凡 摄

  见到吴天祥时,他正在工作——接待上访群众,倾听他们的诉求,问话时柔声和气,不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就是这位和善的老人,他的名字,武汉人耳熟能详。

  拥有57年党龄的吴天祥是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退休后,他自愿回到熟悉的武昌区政府信访接待室,义务担任信访接待员,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他还利用休息时间,串百家门、知百家情、暖万人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渡过难关,恪守“人生在世、奉献二字”的人生信条。

  虽然走路有些颤颤巍巍,但吴老的精神很好。谈到自己说服家人将抗美援朝老兵遗孀接到家里赡养20余年,结下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真情,他的眼里泛着泪光。

  “吴老是我们的榜样!”听了吴天祥的讲述,胡昇和刘培深受感动,他们先后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脊背挺直、声音洪亮、气质儒雅,这是胡昇给人的第一印象。谈话中才得知他已年过七旬,但谈到文化志愿服务,他就像个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

  出于对文史知识的热爱,胡昇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历史文献资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湖北省博物馆做志愿讲解,被熟悉的听众笑称“镇馆之宝”。如今,他的讲解足迹已扩大至更多博物馆,还义务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百年党史和党的创新理论,平均每年志愿服务近千个小时,荣获“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当年父亲躺在医院,吴老还有众多爱心人士来看我们的一幕幕画面,仍历历在目。”八年前的夏天,刘培和弟弟刘洋为挽救重度烧伤、生命垂危的父亲,争相割皮救父,用行动诠释了“慈乌反哺”“手足情深”的真谛,获评“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被网友盛赞为“中国好兄弟”。

  这位从武汉市黄陂区农村走出的“85后”小伙,没有因为荣誉而自我陶醉,依旧保持着那份淳朴。他动情地说:“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武汉人的大爱和温暖,这种力量、这段经历是我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

  他们是“一群”好人

吴天祥带领“吴天祥小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资料图片

  在武汉,有许多青年志愿者活跃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他们身着印有“武昌区吴天祥小组志愿者联合会”字样的红马甲,积极参与清洁家园、疫情防控、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以爱之名暖人之心。“他们都是‘吴天祥小组’的成员。”吴老骄傲又欣慰地说。

  原来,武汉市武昌区打造了“吴天祥”志愿服务特色项目品牌,在全区掀起向吴天祥学习的热潮,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成立“吴天祥小组”,投身服务基层群众的第一线。在吴天祥的影响下,湖北省成立了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有10万多名成员常年为群众办好事。

  “我想以个人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抱着这个质朴的想法,刘培于2015年创立了武汉市孝义兄弟社工中心,传递善心、奉献爱心。

  他带领社工团队,采用项目化的运作方式,运用专业社工服务知识,在寒暑假开展支教活动、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情系福利院里的老年人、助力农村妇女创业致富……把孝义延伸到了社会,把做善事当成了事业。刘培说,这是他希望做的,也是他一直坚持在做的。

胡昇为青年志愿者讲述自己的志愿服务故事。资料图片

  湖北省博物馆“001号志愿讲解员”、百姓宣讲员、草根教授……认识胡昇的人都知道,他有多个身份标签。这些身份中有一个是志愿服务培训讲师,他经常应邀为各单位、各社区的青年志愿者义务培训、“充电赋能”。注重以文化熏陶听众、感染听众,他向青年志愿者传递的不仅是志愿服务经验,更是精神文化营养。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武汉故事。身为一名老武汉人,胡昇对“一城好人,道德高地”深有体会:“武汉是道德高地,这片土壤滋养了很多高尚的人。”

  他们诠释“一种精神”

  “把道德搬上讲台是演讲,把道德写成诗歌是文学,把道德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才是真正的讲道德。”“只有心中有爱,眼里才有光,我希望永远走在宣讲的路上。”“做志愿者是最幸福的事,志愿服务就是温暖和被温暖的传递。”……采访中,吴天祥、胡昇、刘培的“金句”连连,暖心又走心。

  作为先进模范人物,他们身上有着武汉人共有的精神特质,是千万武汉市民的杰出代表。谈及2020年武汉抗疫,他们都记忆犹新,表示是“‘一城好人’共筑英雄之城”。

  早在疫情初期,吴天祥就给武昌各个社区写了一封公开信,告诉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若有困难,找我帮忙”。带头捐款捐物、接听求助电话、协调解决困难,各项工作他都义不容辞。经历疫情,他感慨:“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全国人民鼎力支持和武汉人民同舟共济,没有医护人员和各行各业劳动者奋力拼搏,没有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和志愿者挺身而出,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遏制疫情蔓延。”

2021年7月 刘培(右一)带领社工及志愿者赴百步亭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公益行活动。资料图片

  抗疫期间,刘培带领武汉市孝义兄弟社工中心的志愿者坚守在一线,为援汉医护、值勤民警送来爱心物资,主动下沉社区服务居民,在防控运输、应急救助、心理疏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他还分享了一些青年志愿者的故事,“身边的感动太多太多!武汉青年站了出来,在抗疫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担当。”

  战疫中,胡昇也始终没闲着,他不仅在家关注外界情况,还通过线上直播继续做志愿讲解,运用史实分析“为什么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为当时宅家抗疫的武汉人加油打气。

  三位受访者记“疫”犹新的回顾,不约而同的表达了相同的感受:不论是疫情防控阻击战,还是疫后重振家园的火热实践,“一城好人”都在不断释放正能量,志愿服务精神在广泛开展的“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注入城市基因里,融入武汉人血脉中。

  人是城市最美的风景。“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传递“一种精神”,“一种精神”温暖一座城,千万武汉人在相互濡染激励中放大“榜样效应”,让文明之花在英雄之城绽放,将“一城好人,道德高地”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记者:“文明在这里”采访报道组 张殊凡(中国文明网) 肖偲偲(武汉文明网)】

责任编辑:梁 海燕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