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汽车驶出高速路,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到达晋城市阳城县东冶镇枪杆村。
山村不大,20多户人家参差坐落在半山坡上。在紧靠山路的一座简易的两层小楼大门墙上,“东冶镇枪杆村委会”的木牌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小楼的一层是农家书屋,书屋内有两架图书、十多种报刊,七八位村民正在学习。
“这是市里实行‘文化低保’给俺们带来的好处。”39岁的支部书记吴抗胜感慨说,枪杆村偏僻,离乡镇29公里,离市区70多公里。虽然日子算过得不错了,但村里几乎没有文化生活,已有30多年没看过戏和电影了,村民总感到空空落落。自从2009年实行“文化低保”后,乡亲们一下就活泛起来了,说话的声调都软和了,相处也融洽了,心窝子就像被一盏灯给照亮了。
吴抗胜说的“一盏灯”就是市里实行的“文化低保”:每个贫困村建设配套一所农家书屋,根据村民的要求每年至少“演一场戏、放12场电影、发20元的购书卡”,以及在农民工集中的工地配备一个文化活动室。
“如今一月一场电影送到俺村里,还一个子儿不收,咱真是心眼里喊共产党万岁。”40岁出头的妇女吴海勤快人快语。去年8月中旬,晋城市艺术团20多名演员来村里两天演了4场戏。村民像过节一样,连外出打工的都赶回来了,“真是过足了戏瘾。”至今说起大家还如醉如痴。
“文化低保”给贫困山区百姓带来的不只是快乐和谐和心灵的滋养,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致富经”。
“要不是政府送来这些科学书,俺一辈子也闹不清养个猪还有那么些讲究。”43岁的村民吴青柏深有感触。他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养猪专业户。以前养头猪出栏至少得10个月,去掉成本“也就赚个吆喝”。看了科学养猪的书,“照猫画虎”还真灵验,一头猪5个月就出栏了,成本低,出肉还多。去年他卖了70多头了,收入近4万元。
如今类似枪杆村的文化低保村面貌焕然一新,看书看报的多了,赌博、说闲话的少了;困难群众会科学种地、养殖的多了,收入多了,家庭邻里和睦了,斗嘴闹别扭的少了;农民工酗酒打架闹事的少了,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大大促进了晋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市委宣传部部长康吉仁介绍,2008年,市里对全市537个贫困村、11.6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万集中居住的农民工实施了“文化低保”,并把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3年来,两级财政共列支1020万元,为537个文化低保村送戏(晚会)1298 场,送电影1.75 万场;建设农家书屋190余个,配送图书27万册,发放购书补助卡18万张,50多万群众从中受益。(记者 刘亮明)
- 上一篇:
-
四川青川枣树村:青山碧水 笑迎祥龙
已是第一篇
-
四川青川枣树村:青山碧水 笑迎祥龙
- 下一篇:
-
(走基层·一线见闻)贵州茶香村 年味弥漫山坡上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层·一线见闻)贵州茶香村 年味弥漫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