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除夕夜他们在坚守
发表时间:2012-01-23   来源:人民日报

  阿拉山口边检干部亚力坤

   -30℃ 坚守国门

  1月22日23时32分,由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开往新疆乌鲁木齐的K9796次国际旅客列车缓缓入境。新疆阿拉山口边防检查站的官兵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执勤岗位上迎来了风口国门的又一个除夕夜。

  车一停稳,9位执勤官兵登上列车。“您好!请出示证件。”执勤干部亚力坤用熟练的汉语、俄语与旅客对话,为旅客办理入境手续。与此同时,官兵们还以贴窗花、送中国结、送灯笼等方式,给各国旅客送上中国传统春节的温馨祝福。

  “四栋四(404),现在五道可以查了,现在检查五道,注意安全。”21时18分,一列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货运列车入境,电话打到监控室。正在吃年夜饭的国际货运执勤点的执勤班长郑俊立刻放下碗筷,和另外4名“90后”的监护战士穿衣、戴帽、整装出发。

  50节车厢,一公里多的路程,只要不到30分钟就查验完毕,但即便只有半个小时,战士的衣服和帽子上已经挂满了霜花,此时室外温度逼近零下30摄氏度。对于边检站的官兵来说,除夕和往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阿拉山口边防检查站站长曲立说:“阿拉山口口岸是春节期间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开关运行的陆路口岸。边检官兵平均每天要检查40余列、2000余节车厢,行走距离近40公里。”(戴岚 胡仁巴 李强)

  成昆线看守工鲁绍忠

    一个人的年夜饭

  一盏灯、一张桌、一把椅,是看守点的全部家当。1月22日傍晚,我们来到成昆线874公里看守点——它隐藏在小平地隧道第一个避车洞里。

  当班的看守工鲁绍忠40多岁,看到我们来,格外高兴。看守点远离村庄,平时人影也看不到。不知从啥时候起,鲁绍忠时常自言自语,有时也对着山谷吼几声。

  线路巡查时,我们跟在老鲁身后,随着电筒光柱摸索前行。

  成昆线穿越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金沙江河谷干热地区和滇中高原。874公里处的山崖上,岩层开裂,且破碎得严重,一旦崩塌滚落又没被发现,可能车毁人亡。电筒光下的小平地隧道和大马太隧道之间,连块像样的平地都没有,桥下龙川江隐约可见。

  半小时后,鲁绍忠完成巡查,趁没车,回到避车洞准备年夜饭。他说:“874看守点离工区5公里多,做饭不方便,大多是煮面条,隧道外的侧沟里有一小股渗水,将就着用一下。”

  “这两年大年夜我都是在看守点过的,家人离这有100多公里,等春运结束,想和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鲁绍忠憨笑着说。(徐元锋 余建桦)

  包钢工人李丛巍

  钢花比焰火还绚烂

  龙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时,包钢集团炼钢厂依旧是一派繁忙景象。在炼钢厂9号转炉生产平台,记者看到:一炉刚刚炼好的钢水正在出炉,通红的钢水似一条巨龙奔腾呼啸而出,一时间钢花四溅,比室外绚丽的焰火还要夺目。虽说外面正是冰天雪地,可车间里依然在20摄氏度左右,温暖如春,炉前工作的工人全然忘记了现在正是过大年的日子。

  在制钢三部精炼炉旁的操控室,又是另一番景象。幕墙外,钢花飞溅,热浪滚滚;幕墙内,洁净的工作台前,甲班工长李丛巍正熟练地操作着电脑,控制着炼钢全过程。

  李丛巍祖孙三代都是包钢的工人,上世纪50年代,他的姥爷张宝岩从鞍钢来到包头,开始了包钢的筹建。1969年,李丛巍的父亲李镇到包钢参加工作直到2006年退休。

  “过去抡大锹,现在点鼠标。”站在火红的转炉前,李丛巍感慨地说。(贺勇)

责任编辑:胡杨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73608&encoding=UTF-8&data=AAc6CAAAAAcAACLpAAAAAQAn77yI6LWw5Z-65bGC77yJ6Zmk5aSV5aSc5LuW5Lus5Zyo5Z2a5a6IAAAAAAAAAAAAAAAuMCwCFAMFNGsB4tz7kR1-f1Cwofw4bkf9AhQGCa10ecNGOkUInlvb0M_QmppYZ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73608&encoding=UTF-8&data=AAc6CAAAAAcAACLpAAAAAQAn77yI6LWw5Z-65bGC77yJ6Zmk5aSV5aSc5LuW5Lus5Zyo5Z2a5a6IAAAAAAAAAAAAAAAuMCwCFAvLFiufiGsIv-1W7cjm0RZtXJV_AhRuatG6nh_N_l2dg8oGQuIVLmZgtw..&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