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中结识了云南省嵩明县白邑乡漆树塘村村民王绍光,一篇《王绍光的苦涩与希望》(刊载于本报2003年1月13日第13版)引发了社会对贫困群体生活状态的广泛关注。除夕夜前,记者重返漆树塘村,看看王绍光们的日子过得咋样?
沿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我们的车直接开到了王绍光的家门口。刚下车,迎面走来一位年轻汉子,细看这便是王绍光的大儿子王永学。蓬乱的头发、粗黑的胡茬儿、满是茧子的手,9年不见,生活的磨砺已让当年那个青涩的大学生变得成熟起来。
“张哥,好多年不见了!没想到,今年你们又来了。”王永学红润的脸颊满是欢喜。
父亲王绍光到镇里采买年货去了,母亲张圣珍在邻村打工,都要傍晚才回来。
2005年,王永学大学毕业后,感觉在昆明就业不易,机灵的小伙子看到城里人对肉类禽蛋的巨大需求,下定决心回家干养殖业。
“大学学的是中文,养猪、养羊、养鸡,都要从头学起,我买碟片、买教材,自己琢磨着干。”王永学说,小伙子前后贷款3万元,凭着自己的刻苦和用心,引进了优良畜种、新盖了羊圈,养殖业成为家里的第一收入来源,每年平均毛收入在3万元左右,几年下来,新添了一台拖拉机和一辆摩托车,现在家里还剩6000元贷款未还。王永学2008年成了家,一年后,小两口有了个女儿。
“生我家女娃的时候,政府补助了300元;现在,女人生产都是全免费的。”王永学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漆树塘村,全家每人每年缴纳100元,就可以享受合作医疗带来的各项便利。
王永学的新房是砖木结构的,与父亲王绍光住的土坯房对比很是明显,虽是新房,但仍嫌简陋,屋顶就是用一块水泥板简单搭建的,屋子里也不暖和,家具、陈设也很少。转出门来,我们到王绍光老两口住的土坯房里看看,黑漆漆的墙壁,矮桌上放着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影碟机,应该是这些年新添的电器。
“他家这些年的变化倒是有的,但不算很大。”熟悉王绍光一家情况的村支部书记杨绍乾介绍,由于漆树塘村位于水源保护区内,政府近年来加大了保护力度,水源区内农民增收的种菜、烤烟、养殖等产业都受到严格限制,虽然政府给予村民们能源、就学、医疗、护林等多项生活补助,但增收难度依然很大,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仍然较低。
如今,王永学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殖技术也日渐成熟,但受制于水源保护的硬约束,小伙子显得有些焦虑。“我们也想到外村租地搞养殖,但我们的财力显然无法承受租金的压力,政府能给我们适当的补助吗?”小伙子满脸写着渴望。
日头偏西,告别的时候到了,握着王永学满是茧子的手,默默地祝福,希望这个后生能告别纠缠父辈的贫困魔魇,走得更稳、更远。(记者 张帆)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层·过年)大年初一的环卫工人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层·过年)大年初一的环卫工人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层 新风扑面来)中国最北“看山工”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层 新风扑面来)中国最北“看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