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路边的白杨挺立在寒风中,满怀着春天的希望。在河北省新乐市大岳镇青村的一幢破旧的砖瓦房前,年近九旬的李香国正一脸幸福和安详地倚墙坐在椅子上,54岁的胡九凤正在给老人梳头、整理衣服。不知情的人都以为她们是母女,其实不然。她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演绎了一段“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一家、胜似一家”的人间佳话。
村民们每每提起胡九凤都赞不绝口:“九凤总是悉心地照顾着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真是很不容易!”
毫无血缘却成一家
“她待俺比亲闺女还要亲,没有她我活不到现在。”说起儿媳妇胡九凤,瘫痪在床的李香国老人眼角泛起了泪花。
胡九凤与丈夫闫九昌是承德平泉人,常年在外打工。李香国、张海珠夫妇是新乐市大岳镇青村人,膝下无儿无女。两家人本是素不相识。1995年,闫九昌在北京打工期间,从工友那里得知新乐的李香国夫妇无儿无女、无人照顾,一个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一个患有类风湿,两人基本失去了生活的能力,闫九昌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儿告诉了自己的妻子胡九凤。
山里人的朴实,农家女的善良,听说此事后的胡九凤顿时心生怜悯,有了去新乐赡养这对老人的念想。她和丈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闫九昌听了却有些犹豫:闫九昌兄弟三人当中,他是兄长,母亲已经去世,他怎么舍得丢下自己的父亲一人在家?无奈之下,胡九凤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的两个弟弟和她的公公。
“嫂子,你们尽管去吧,咱爹有我们呢!”“人都有个老,不用考虑我,我身体结实着呢,有时间回来看看爹就行!”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闫九昌和胡九凤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把家里的事情都安排妥当后,胡九凤与丈夫带着一双儿女来到新乐青村,要认李香国夫妇为父母。起初老两口有些顾虑,能有这好事?但转念一想,自己破屋一间,薄地两亩,实在没有什么是人家看上眼的东西,又考虑到自己无儿无女,确实是生活上力不从心,于是带着无限感激之情认下了闫九昌这个“儿子”。原本非亲非故的两家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悉心照料胜亲生
老人要吃药,儿女要上学,用钱的地方非常多。迫于生计,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家庭重担就落到了胡九凤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五的柔弱女子肩头,她每天既得忙地里的农活,又得操持家务,更要悉心照料两位老人的起居,胡九凤像个陀螺一样没日没夜地转着。
2006年秋天,张海珠患上了肺积水,胡九凤的细心照顾也未能阻止无情的病魔,2006年腊月二十七,老人撒手人寰。尽管已经时隔多年,今日回忆起公公,胡九凤仍不禁失声痛哭:“我愧对他老人家,没能让他过上最后一个年。”
公公的突然离世对婆婆打击很大,李香国老人的类风湿加速恶化,关节严重变形,最终在2007年瘫痪在床,从此胡九凤就住进了婆婆的屋里,她每天伺候老人洗脸、漱口、梳头、接屎接尿,从没嫌过脏也从没喊过累。
李香国老人瘫痪后,大小便都在床上,胡九凤总是不厌其烦地给老人清洗,定期给老人换洗衣服,拆洗被褥。久卧在床容易生褥疮,胡九凤隔段时间就给老人翻翻身;农村洗澡不方便,胡九凤就自己烧水给老人擦洗。
每天忙完家里的事,九凤还要去地里干活,但又不放心婆婆一个人在家,她隔段时间就往回跑一次,有时甚至会影响庄稼的收成。“农村人就是靠种地吃饭的,收成不好,俺们就得挨饿了。”于是在去年,胡九凤给婆婆买了一部电话,就放在婆婆枕边,不管什么时候,婆婆只要按下重播键就能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胡九凤。哪怕忙得焦头烂额,只要接到婆婆电话,胡九凤都会放下手里的活立刻赶回家。
宽容酿就母女情
胡九凤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李香国老人全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时候刮风下雨胡九凤也在地里干活儿,每当变天,老人就心急如焚地望着窗外,希望九凤能早点回来。每天夜里,老人需要方便,夏天还好,冬天屋里阴冷,老人担心胡九凤着凉感冒,总要看着九凤穿好厚衣服才让她下地……都说婆媳关系难相处,可这婆媳俩却比亲娘俩还亲。
婆婆有些挑食,面条米饭都不爱吃,只爱吃鸡蛋,虽然家庭收入微薄,但对于婆婆的要求九凤也都尽力满足,每天给婆婆蒸鸡蛋羹,几年来从未间断过。在家九凤向来都是做两锅饭,“给老人吃好的,自己随便吃点,能吃饱就行了。”
对于婆婆偶尔的“任性”,她也从来都不计较。一次九凤不在家,婆婆想去厕所可又动弹不了,就随手拿了床边的一个棉袄拉到了上面,九凤回到家不但没有责骂婆婆,反而笑道:“你还挺聪明!”说完就拿着弄脏的袄去拆洗。
今年9月份,胡九凤因病住院,把照顾婆婆的任务交给了女儿,由于放心不下婆婆,每天都要给婆婆打电话,聊聊天。“只要听到她的声音,我这一整天,心里就踏实了。”
在胡九凤的眼里,老人健健康康的,就是她最大的心愿。人们常说“血缘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而胡九凤却是这样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素不相识的爹和娘。16年过去了,如今的她依然至诚至孝,这份比血还要浓的亲情正在延续。(记者耿建扩 通讯员鞠阳阳 王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走基层·社区体验)山东沾化:农民搬进楼房过大年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层·社区体验)山东沾化:农民搬进楼房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