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总体感觉是腿勤了、笔顺了,基层群众是真欢迎我们来反映他们的生活。
总说脚底板下出新闻,可是长期以来总是对着材料找新闻,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感觉枯燥乏味。到了基层才发现,到处都是鲜活的东西,有写不完的话题。如此,便形成了良性循环,腿也勤快了,愿意往下面跑了。
写稿子,有时候感觉最难的是调角度、提炼主题。走基层,按照改文风的要求,直接用老百姓的语言,说他们的话,写他们的事,再不用脑袋憋多大,信手拈来即文章。
——驻营口记者/徐 鑫
真实的采访、真实的体会、真实的写照,今年春节,我在节日的一线工作中收获了真情实感。
——驻丹东记者/王卢莎
对我而言,“新春走基层”活动真的实现了一个“走”字。记者看到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太多的人坚守在那里,即使除夕夜也是如此。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表现出的是一种习以为常。
作为记者,只有真心沉下去才能写出好作品。 “新春走基层”为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驻锦州记者/朱忠鹤
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七,我先后采访了喜迁新居的“上楼”农户、采油作业小站的石油员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技工作者、迅速进入状态的机关工作人员。
在路上的奔波是辛苦的,在电脑上码字时是兴奋的,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时是幸福的。这种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对我而言是任何其他的事都替代不了的。
除夕夜18时,家人看到整装待发的我出门采访时,幽默地安慰说,“春晚”明天有重播,好好干活,多多赚钱。其实,相比一台晚会,此时投入工作对我的诱惑更大:我渴望用自己的眼睛关注仍坚守岗位的平凡的人,我渴望自己的采访能给同样在岗位上“守岁”的编辑以感动。多年以后,晚会上的节目可能不被记得,但这个夜晚“在路上”的经历一定值得回味。
在路上,我心怀感激。感谢“走基层”给记者更多报道平凡人的平台,使记者的目光望得更远,有了更宽领域的报道视野。在路上的动力,皆因我的新闻作品《陪着52只丹顶鹤过大年》在论坛中被网友的评价:“赵世伟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十多年如一日,负责保护区赵圈河管理站丹顶鹤的饲养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这种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老实人’值得赞誉,但愿当今社会上多一些赵世伟这样的人! ”
是的,他们值得我们上路,值得我们书写。
——驻盘锦记者/刘立杉
- 上一篇:
-
本网记者手记:走基层我们永远在路上
已是第一篇
-
本网记者手记:走基层我们永远在路上
- 下一篇:
-
走基层 真切感受多彩生活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层 真切感受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