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听民声
新华社昆明12月12日电(记者潘洁)忙完一天的工作,孟黎明常和同事提着青菜、肉来到村民家里,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自2005年担任法帕村村干部以来,云南省德宏州公安边防支队民警孟黎明多次因工作出色被提拔,可每次他都请辞领导职务,希望继续留在法帕村禁毒防艾战斗一线,因为他舍不得这里的“亲人们”,也知道村民们需要他。
德宏州芒市风平镇法帕村,因毗邻中缅“金三角”,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毒品村”,仅在册吸毒人员就有114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多时达到45人,贩毒、偷盗、抢劫等治安问题更是困扰着这个贫穷、闭塞的小村庄。2005年,孟黎明等6名警官被选派到法帕村开展驻村禁毒工作。
“刚来的时候老百姓看到我们穿制服的就躲,还时不时遭到围攻。”孟黎明回忆起一次警车在村子里抛了锚,在他们寻求帮助的间隙,砖石飞来,警车玻璃噼里啪啦碎了一地,耳畔传来“把这些多管闲事的人赶出村”的叫嚣。
群众不理解,就要寻求沟通渠道。可法帕村99.8%的人口都是傣族,语言不通、文化不懂,孟黎明和队友们愈加感到融入的困难。为了克服语言关,孟黎明和队友们每周学习两句傣语,还通过互联网、书籍等各种渠道了解傣族文化,并不时向寨子里的长老请教各种习俗、禁忌,如今,流利沟通交流已不成问题。
打开了村民的心门,下一步的禁毒防艾工作也就事半功倍。“我们不再采用强硬的手段去村民家里抓吸毒人员,而是主动跟他们的家人沟通,共同签订‘家庭责任书’。”孟黎明说,“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我们依靠百姓,告诉他们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带着他们去奔小康、奔幸福。”
为了彻底铲除“毒魔”,孟黎明找各种机会和村民见面,跟他们一起吃住,一起劳动。组建禁毒防艾志愿队,健全民警、村干部、群防组织、家庭四位一体的帮教工作机制,引导村民发展生产,鼓励村民种植高收益的香料烟、甜玉米,争取资金修建通村公路、图书馆、文化娱乐室、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在驻村的3000余个日日夜夜,孟黎明马不停蹄地为村民干实事,解决村民实际困难。
“小孟好哇,他一来我就高兴,比儿子还亲。”不善言辞的法帕村村民方咩红玉说到孟黎明,亲切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02年,在缅甸做了几年生意回国的丈夫罕波红玉不幸染上毒瘾,每天在家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方咩红玉痛恨丈夫吸毒,可看着眼前嗷嗷待哺的三个娃娃,她不敢过多去责备身为家中顶梁柱的罕波红玉,只能每天干着急。
“当时小孟隔三差五来我家,给他做尿检,陪他打止痛针,跟他谈心、讲道理。”方咩红玉说,“有时候来不了就打电话过来。”在孟黎明和家人的帮助下,罕波红玉不仅不到一年便成功戒除毒瘾,还承包起大片农田,种上了200多亩的香蕉,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如今的法帕村有28名吸毒人员成功戒断毒瘾3年以上,63名吸毒人员成功戒断毒瘾1年以上3年以下,并连续4年保持无新增、失控漏管吸毒人员,成为边疆德宏禁毒防艾的典范。
“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关键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你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你。不论是什么民族,我们的心是共通的。”孟黎明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用心为百姓做事,百姓必然把你记在心里。”
- 上一篇:
-
医疗环境一天天好起来
已是第一篇
-
医疗环境一天天好起来
- 下一篇:
-
满怀深情深入基层 饱含真情讴歌官兵
已是最后一篇
-
满怀深情深入基层 饱含真情讴歌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