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74岁了,精神头不减当年。他手掌宽厚,握手用力,走路迈着大步,说话调门很高。虽然早就从县里扶贫办主任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但在浙江省武义县,说起董春法,无人不晓。
老董能耐有多大?在扶贫岗位上,协助345个村、4万多名群众从高山上搬下来,继而脱贫致富。1993年7月,董春法调任武义县扶贫办主任,谁都知道,这工作不好干:县里好几万人住在高山上,行路难、用水用电难、孩子上学难、小伙子讨老婆难……跑了60多个村,他发现,送米送钱的脱贫办法不管用,有的村民自己搬下山来,日子倒慢慢有了改善。这让他眼前一亮:山下资源多,下山能脱贫,何必在山上固守?可是,这么多人搬下山,搬到哪儿?生产和生活用地怎么解决?资金哪里来?
“搬下山,要搬到经济好、交通条件好的地方。接收搬迁户的乡镇要提供好的宅基地、口粮田、公墓山,这样搬下来才能稳得住、有发展。”老董反复思量,“下山脱贫”的思路渐渐清晰。
为了给“山下人”做工作,老董请大家上山感受穷苦,请来长者当说客,让党员做表率,尽量不占原村民利息……多番攻势下,山下村民终于肯接收了,可山上人有的却不想下去,亏得老董两头跑,曾经为了给一个村做工作,乡政府跑40多趟,上山上了30多次,去哪儿都靠走。
老董肯吃苦、蛮力多,但他扶贫也会使巧劲。1999年,他就带着省农科院专家一同来村里考察。“这里的土含铁量高,适宜种豆类。”专家一指导,老董又得了脱贫法宝一件。
在老董的不懈努力下,许多村子陆续搬下山来。王宅镇曾经有20个光棍,现在大多都找到了对象。为啥?年收入从380元提高到了1478元。咋弄的?老董帮助村民种植名优茶、种银杏、搞大棚蔬菜。此时,县里的经济也在发展。工业多了,下山的村民开始在厂里上班。后来还有1万多人外出打工,经过老董牵线的有1000多人。
下山的村民们渐渐富了,老董也老了、退休了。不过村民们一直记着老董。如今,老董是退休不退岗,协助县委做着接待村民来信来访的工作,也成了扶贫办的顾问。奔小康的路上,老董还在奔跑着。 (记者 方敏)
- 上一篇:
-
李银江的第31个“团圆年”
已是第一篇
-
李银江的第31个“团圆年”
- 下一篇:
-
几十年守在扳道员的岗位上 深山小站有“老兵”
已是最后一篇
-
几十年守在扳道员的岗位上 深山小站有“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