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2月9日电(记者王迪 吴文诩)每次遇到考察团,四川空山乡的干部都会邀请客人欣赏一幅大型浮雕画。画面中央,身着西装的男士、背书包的女孩和穿着短裤的女子走向一个写着“中国空山”的牌楼。在他们脚下,敞篷车、轿车和SUV排成一行,开向同样的方向。
深藏于川陕交界的群山之中,四川革命老区的空山乡近年因旅游热焕发青春。“去年我们接待了15万人次游客。暑假高峰时,每天有大约1000名访客找不到住处。”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党委书记刘峰说,在过去10年,当地人均收入从1700元增加到7300元。
空山乡所在的秦巴山区,在上世纪30年代属于红军建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因为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空山乡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最艰巨的地区之一。
10年前,空山乡缺水、无电,当地人常常举着火把、背着木桶到溶洞里寻找水源。“2006年我来这里,虽然是提拔,却高兴不起来。骑着摩托车上来,满脸的土和灰,只剩两个眼睛没被蒙上。那时候,连一砖一瓦的水泥房子都看不到。”空山乡党委书记刘峰说。
空山乡命运的转变从2007年开始。那年,全乡通上电、修了水泥路。不久,一群来自重庆的老师到这里避暑,作为知青,他们曾在通江县村庄生活了几年。出于恋旧和避暑考虑,他们请求当地政府和村民,在一处不适合耕种的荒地上盖了几排商品房。通过这些重庆旅居者的口口相传,空山乡作为康养、避暑目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
随着交通改善、乡村旅游兴起,村民不再把外出务工作为唯一的赚钱方式。青龙村24岁的村民朱学海在外打工6年后,带着30万元积蓄返乡创业。
“村里基础设施变化很大,但老人们的思想和生产方式还保守、传统。”朱学海说,“现在我不想再出去打工,外面也挣不到什么钱。国家农村政策这么好,我便申请流转了村里300亩土地用来种植魔芋,并且还套种了核桃树。”他估计,1亩地的纯利润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
村民杨凤娥过去在村里打零工补贴家用,现在则是一家中药合作社的出纳和股东。2014年,9个村民和一家成都药材公司组建了10个股东的合作社,杨凤娥就是其中一员。她把父母的10多亩土地租给成都公司种药材,用土地流转费用入了股。“第一年收成还不错,我分红和工资算下来有3万块钱。”杨凤娥说。
如今,空山乡党委书记刘峰踌躇满志,希望依托空山乡的优美环境和红军的历史渊源,建立一个4A级景区,让四川革命老区焕发青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春节 身在海外心在家——坚守岗位的海外中国人群像
已是最后一篇
-
春节 身在海外心在家——坚守岗位的海外中国人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