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藏当雄县宁中乡二小的学生们穿着新冬衣在校园里玩耍。新华社记者 文 涛摄
临近春节、藏历新年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一些西藏的藏族群众,从他们的言语和表情中,让记者体会到了如今西藏新的变化和他们幸福的生活。让我以镜头的方式为您一一展现。
【镜头一】“感谢共产党给我们盖新房。”
地点: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羊达村
时间:1月7日
“感谢共产党给我们盖新房。”在堆龙河畔一栋宽敞漂亮的两层藏式小楼前,羊达村村民卓嘎激动地说,她也是安居工程的受益者之一。
2006年起,西藏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对改善住房条件的农牧民予以补助。截至目前,安居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70亿元,使全区住房条件比较差的27.5万户、143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
“现在的政策真是好。”顺着卓嘎的引导,我来到位于羊达村的“设施农业示范园”。
在这里,村民娘卡承包了3个大棚,此刻正在大棚里拔除已经过了生长期的青椒秧,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流下,“这茬青椒是去年7月种上的,一共卖了8次,收入大概有5000多元。”
【镜头二】“我们心里也变亮堂了。”
地点:那曲地区聂荣县白雄乡14村
时间:2011年12月28日
夜幕降临,寒意袭人。一盏盏明亮的电灯点亮了那曲地区聂荣县白雄乡14村的夜生活。灯光下,才旺一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怡然自得。
“从此,我们牧民心里也变得亮堂了。”才旺指了指屋顶的节能灯。
过去,每年冬季,由于水力发电受到限制,西藏电力较为短缺,村里经常停电。
据介绍,之前,西藏地区凭借西藏电网孤网发电,不仅电量有限且多依靠水电,一旦进入冬春季枯水期,电力缺口甚至高达30%,而且外部电力又无法“进藏”,以致“电荒”局面一直难以改变。
2011年12月9日,青藏联网工程正式投入试运行,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力天路”,使西藏近70万农牧民群众彻底告别了点酥油灯的时代。
【镜头三】“现在有低保我就放心了,生活不发愁了。”
地点:色拉寺
时间:1月4日
正午时分,色拉寺养老院内,67岁的老僧人强久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
“没拿低保前,总怕老无所依。因为年轻的时候可以参加法会或去民众家念经得报酬,老了之后生活就没有着落了。现在有低保,我就放心了,生活不发愁了。”强久本是色拉寺的执法喇嘛,自从西藏自治区着手逐步将僧人的医保、低保、养老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他已经领取了7年的低保。
在色拉寺,像强久这样的老僧目前还有不少,他们享受每月最低277元的低保。
据悉,《西藏自治区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规定:凡属西藏登记寺庙在编年满18岁的僧尼,不受户籍限制,本着自愿的原则,在寺庙所在地按照自治区现行规定统一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记者扎西)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