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林改第一村”见闻
群山如黛,流水潺潺。村头,合人抱的红豆杉群苍翠挺拔。
正是新春时节,沿着弯弯山路,我们驱车来到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探访这个江西“林改第一村”的变化。
小村多山地,84平方公里上有山林12.4万亩,森林覆盖率93.7%。这个林区常见的普通村庄,自有特别处:7年前,长水在江西率先启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4年前,本报在一版头条以《山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为题报道了长水村林改探索——就是这9个字,一场轰轰烈烈的林改推开了。
4年过去。长水人的心,还那样“定”吗?长水村的树根,还那么“牢”吗?
“林”与“非”的变奏
山依旧,杉依旧,老支书熟悉的面孔,也依旧。村头村尾一走,田坎山地一踩,长条凳上一聊,农家饭碗一端,4年前来过此地的老记者“咦”一声有了新发现:长水村的人,既有“林转非”,又似“非转林”?长水村的林,明明定了根,又缘何越“挪”越活?
正在张罗烧菜摆桌的卢咸成,笑称自己“林转非”。林区人的木工手艺好,老卢过去一直靠此挣钱。林改后,特别是村里做了生态旅游规划,老木匠改行当起了饭店老板,林地里的树基本没砍过。“没这些树,哪来这么多游客?”老卢想得通透,“一年下来饭店收入三四十万,也用不着砍树。”
忙着指挥员工装运红豆杉盆景的万里云,却是“非转林”。打工多年,返乡后与人合伙投入300万元建红豆杉培育种植基地,3年种下50多万株。如今卖树苗每年就挣20多万元,万里云眉眼全是笑意:“谁看不见这聚宝盆、摇钱树,谁没眼力见儿。”
孙中华绝对相信自己的“眼力”。这位来自广东的商人,相中长水的青山绿水,前年投下巨资兴建生态养生基地,构筑“田园之乐”。寒冬里,他满怀激情地指点脚下土地,那情绪,感染着我们。
曾志是村里数得着的“致富能人”。当年,一听林权改革,允许抵押可以交易,政府还贴息,曾志立即把600亩山地拿去抵押,贷款18万元,凑齐了搞运输的原始投入。如今,房子盖到镇里,家中小车4辆。这样的老板,还在乎山里那片林子吗?一听我们的问话,老曾板起了脸:“那可是我们的‘绿色银行’。树挪了会死,但用活了人就能活好。”
这话,我们在采访中不断得到印证。长水村30多户人家进行了林权抵押贷款,1000多亩林地实现了流转。在南昌,全国首家省级统一管理的区域性林权交易平台——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成立两年多来,交易面积超过59万亩。去年,江西新增林权抵押贷款25亿元,20多万林农从中受益。
“砍山”与“观山”的质变
“林改带来的变化太大了。”坐在农家屋里,老支书余锦冰对我们开门见山说了三句话:“生态保护得更好了,乡亲们的实惠更多了,长水村也更加和谐了!”2011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7230元,其中林业产业纯收入4800多元。如今,村里盖起了100多栋新房子,不少乡亲还到县城、镇上买了房子。
“会不会钱变多了林变少了?”对我们的探询,村主任余迭文笑了:“不会。钱多了,林也多了!”12万多亩的山场,7年前还半是荒芜地,但现在,早已是满山葱绿。
余锦冰接过话头解释道:“林子在山上长着,价值比存银行的利息高。”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每亩每年15元,长水村的采伐指标根本用不完,逐年递减。“不少乡亲还主动要求将自家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呢。”
“生态是长水村的最大品牌,长水村的发展应该从‘砍山’向‘观山’转变。”听说我们到访,武宁县委书记沈阳开完会后赶了过来,“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没有秀美山川,靠什么吸引资本来发展旅游业和林业产业?”
不过,也有新烦恼。有的乡亲说:产权明了,但如果靠山靠林只能保生存而无法致富,只怕长期下去会影响营林积极性。有的担忧: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空心化”不是好事。村干部也有遗憾:当年林改没给集体留下一分地,让公共服务建设有些力不从心。这让村干部们感到压力:“人心要定,还要靠更强劲的发展。”
“长水看林,我们看到了秀美江西的一个缩影,也看到了农村的希望与挑战。”结束长水之行回到南昌,面对我们的感叹,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林业厅厅长刘礼祖回应道:“作为林业大省,让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林农更富裕,是我们的责任,也要继续用改革的思路去推进。”(记者 米博华 刘士安 吴焰 任江华)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层 新风扑面来)雀儿溪人的幸福生活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层 新风扑面来)雀儿溪人的幸福生活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层)百年煤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层)百年煤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