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2月9日电(记者 王菲菲)走在山西长治市武乡县李峪村,从你身边不经意走过的老太太可能就是位身怀绝技的魔术高手。在她灵巧的双手翻转间,能让“木棍开花”,能使“红绸变色”,还能“大变活人。”这里60%的村民,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二三岁的小孩,都能变上几把魔术。
李峪村是位于太行山区的一个小村庄,2008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但从2008年底,魔术逐渐成了李峪村的特色文化产业,每年参加演出20多场,带动村民增收3000元左右。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王竹红,一个憨厚老实、讲话带着浓郁乡音,内心却很有主见的人。“我是土生土长的李峪人,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我的父老乡亲。”做点生意先富起来后,王竹红在2008年底当选村支部书记,开始考虑如何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我从小喜欢魔术,看杂技团和街头演出,自己琢磨学习,也可以变个上百种魔术。”王竹红想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教村民们学魔术,打造一个以魔术为特色的文艺演出团体,这样既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又可走出一条文艺演出的增收之路。
但村民们并不看好。“魔术就是耍的,能顶什么事?”面对质疑,王竹红并没动摇,开始挨门串户给村民讲思路、教魔术。慢慢地,有一两个人跟他学了,后来发展到十几个,他们开始出去演出并赚了些钱。其他村民看到后,也纷纷加入了进来。现在,每场演出村民每人都能拿100到200元的演出费,一年演出20多场,主要是在长治市和太原市。
“开始觉得就是瞎玩,没想到真带来了经济效益。刚开始表演也不好意思,怕演不好让人家笑话。后来觉得还行,就每场都跟着去。”66岁的郝兰英老人笑呵呵地说。
开始表演魔术后,不仅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有了实质性增长,村里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以前人们农闲时就是打扑克、赌博,现在人们聚在一起就是练魔术,村民们感觉生活更加有奔头了。”王竹红说。
当村干部这几年,王竹红将自己近60万元的积蓄都投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魔术上来,光买魔术道具、演出服,他就花了近20万元。可每次演出,报酬他却分文不取。王竹红说:“魔术是我的爱好,能带领村民致富,我就很有成就感。老百姓们的高兴劲儿让我心里舒服。我这个支书没有白当,这些都不是钱能买来的。”
去年底,李峪村代表家乡长治市参加了山西黄河电视台举办的2012黄河民间春晚,他们的表演打动了编导和观众的心。“单看他们的表演或许称不上专业,但看着他们质朴的脸,认真表演的神情,你就会觉得特别感动。”黄河民间春晚的编导裴嫣说。
参加了黄河民间春晚后,王竹红接连拿到了6场演出预约。对于自己的这支魔术队伍,他信心十足,也有更大的梦想,“要把魔术文化推出去,打造成品牌,推出山西,走向全国。”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 下一篇:
-
遗憾但却无悔的奉献
已是最后一篇
-
遗憾但却无悔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