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的笑容:大棚里算算年收入
【镜头】
新春走基层,赶赴隆冬塞外,采访社区百姓、种菜农民、基层干部。印象最深的,是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纳林希里村成片的温室大棚和大棚里劳作的农民。
那天飘着雪花,天阴沉沉的,温度降到了零下20多摄氏度,但大棚内温度达20摄氏度,温暖湿润,菜农张文明脸上舒心的笑容像一缕阳光照进记者心里。他加入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后,冬季农闲变农忙,收入翻了一番,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而且不再担心种出的蔬菜没销路。“有合作社操心,我只管种菜、收钱,可省心呢!”当地农牧民从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前景,体会到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实力和潜力。
【感言】
在贫瘠土地上播种富裕
看到贫瘠土地上的农民在合作社带领下,靠辛苦劳作,获得丰收,赢得市场,挣到真金白银,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长期以来,由于个体分散生产,农民很难准确把握市场供求信息的变化,常常增产不增收,卖菜难、卖瓜难、卖粮难、卖肉难此起彼伏。农民专业合作社变分散种植养殖为规模生产经营,用合同抵御市场需求千变万化的风险,使农民不再为卖难发愁。我在想,如果能在实践中利用好商标、品牌、原产地标识等经营手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在开拓市场、引领消费上大有作为,进而使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更关键的是,要把农产品增值的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在这方面我要做更多的工作。
【反响】
“基层希望记者常来!不论报道成绩还是反映问题,都连着普通群众的生活,是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切实举措。”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宣传部长苏新亚恳切地说:“人民日报在新年伊始将报道对准基层,这种务实之举给我们一年的工作开了个好头。”他建议,“走转改”要常态化、立体化。(记者 富子梅)
清冷的早晨:随洱海滩地协管员“下海”
【镜头】
冷风嗖嗖,吹得湛蓝的洱海波涛翻涌。李子丽——洱海边土生土长的农家妇女,一名普通的洱海滩地协管员——穿着未及膝盖的水靴,站在冰凉刺骨的水中,使劲儿将一条已经有些破旧的铁皮船从岸上拖进水里。“这工作干久了,都会有点风湿的毛病。”她轻描淡写地说。
洱海风急浪大,小船直晃悠,湖水不时溅进来。一同上船的我紧紧抓住船舷,大气不敢出。李子丽却像啥事没有一样,稳稳地站着,从脚边拿起漏网,开始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矿泉水瓶、塑料袋和水草等杂物。
这是1月19日早晨8时许,有风,室外不足10摄氏度,李子丽的手和脸被冻得通红。为了洱海的清洁亮丽,不管刮风下雨,她每天早上8点就“下海”工作,迄今已近9个年头。如今,像她这样的洱海滩地协管员已有143名。
【感言】
换一个视角看“基层”
在分社工作,基层没少走。但随着交通和通讯的便捷,“基层”与“都市”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我们也常常会在田间地头感慨好线索、好选题的匮乏。
今年春节到大理走基层,洱海保护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中,“洱海滩地协管员”这个新名词让人眼前一亮。于是,我们在一个清冷的早晨走近他们。在收获感动的同时,我也感悟到,“基层”并非没有好选题,关键是记者要多跑多问多思考。有时,不过换一种视角,熟悉的“基层”就会不断为我们展开新鲜画卷。记者探索新的视角、新的表达方式的努力,没有终点。
【反响】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梅认为,新春走基层,记者为受众呈现了真实的风貌和基层工作者的辛劳。“春节期间,我看报纸和电视,有一种感动——感动于基层亲切温暖的人和事,也感动于记者们舍弃与家人团圆,关注和记录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人们。希望这种作风和状态一直延续下去。”(记者 胡洪江)
忙碌的除夕:与草莓商人一起过年
【镜头】
除夕在安徽长丰县与留守当地的数百位草莓商人共同过节的情景,这些天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每年的春节,客商们都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长丰起早贪黑收草莓,最短的也在那里呆了5年。
“会想家吗?”
“习惯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如此回答。但事实上,一些细节却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表露无遗。36岁的李小杰和丈夫从东北来长丰5年,一年最多就能和女儿见上两个月,女儿鑫鑫刚开始总要哭闹,现在总算习惯了。“丫头,怎么不给妈妈拜个年啊?记得跟姥姥拜年!”李小杰电话里叮嘱着,眼眶中泪光闪闪。38岁的梁满臣告诉我,“说不想家都是假的,打电话有时候会情绪失控,这种情绪不想让外人看见”。
【感言】
“心”也进基层
采访完回合肥,已是除夕晚上10点。1个小时的回程路上,竟然只有我的车在奔跑。这让我对远离家乡、坚守岗位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新春走基层,不仅让记者的笔走进了基层,也让记者的心走进了基层。
新春走基层,与最普通的百姓相谈甚欢,心与心不时碰撞出火花。采访快结束时,我仍然觉得还有一些线索没有来得及挖,还有一些人没有来得及聊。在今后的工作中,这是宝贵的财富,值得慢慢咀嚼。
【反响】
宣城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徐艾平认为,新春走基层,是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
人民日报记者走进偏僻的泾县云岭镇汀潭村,当地的百姓别提有多兴奋了。走进农村,走进基层,记者写出来的稿子不仅生动,而且新鲜。他说:“我最近常常阅读人民日报走基层的报道,你们把非常平凡的人和事变成了典型,有的在写作上也可作范本。”
记者走基层,应该经常走、深入走、不带目标地走。到了基层,一定会有发现。(记者 朱磊)
- 上一篇:
-
最深的感悟在基层
已是第一篇
-
最深的感悟在基层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把新闻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