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感悟在基层
发表时间:2012-02-10   来源:人民日报

  幸福的渴望:返乡农民工有了创业园

  【镜头】

  远处是群山连绵,近处有水田漠漠。河上一座弯弯的小桥通到村里,一栋栋粉墙红顶的小楼依山而建,掩映在南国冬日仍显苍翠的树木中。这里是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大坡乡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村干部介绍,以前谁家盖楼,肯定就有人在外面打工。现在路修通了,外面的人带着机器和手艺回来,去年10月成立了创业园,政府提供贷款和厂房优惠。

  创业园其实并不大,两排简陋的厂房,白墙上一行手写标语:强创业信心、壮创业胆识、比创业成果。记者见到黄小花时,她正在自家的饰品加工机器前干活。

  “我老公去深圳接孩子们了,过了年,不再出去,孩子们就在家上学。”说这话时,一直拘谨的她笑了起来,红头巾下一对笑着的眉眼,如此动人。这就是一位在外打工10多年的妇女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吧。

  【感言】

  感受不一样的基层

  5天行程,6个采访点,在贵州山区蜿蜒起伏的山路上颠簸,走进大山深处的村寨。“新春走基层”的每一天,我都被密集的场景触动着。

  作为报社的一名夜班编辑,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一个立体、丰富的基层,这跟平时在办公室里想象的基层不一样。

  简陋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记录下时代变迁,也牵系出普通人在谋生与恋家之间挣扎的情感。山路边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正是支撑农民工在异乡城市劳作的动力,也是打工潮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另一个剪影。而这些,只有通过亲身探访,才能感受到冲击心灵的强大力量。

  走过基层,基层的稿件在眼中会更加鲜活,在心里会更有分量。

  【反响】

  在龙里县谷脚镇观音村一户农家采访完,女主人王振丽跟出来,不好意思地说:“记者同志,如果(我)上了报纸,能不能给寄一张照片?”我连声答应,心中是深深的感动。

  每到一个村寨,连德高望重的寨老都会亲自出来迎接。每到一户人家,都会把你带到家里最好的屋子,把炉火烧到最暖。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会高兴地打开话匣子。至于村里的路不好走,孩子有时上学吃不到热饭,村民们也会抢着说,生怕轮不到。能有党报的记者来村里走一走,到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心里话,这就是群众对我们的期待。(记者 智春丽)

  温暖的列车组:“姜涛班组”和“百宝箱”

  【镜头】

  2月2日早上7点,从北京开来的Z1次列车缓缓驶入哈尔滨站。角落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箱子。箱子里放着好几双大小不一的简易拖鞋、带十几种接口的手机充电宝、心形的红色标牌、门铃……

  Z1/Z2次列车实行“一人兼管两车”,即一名乘务员负责两节车厢的服务工作,经常有旅客为找乘务员而来回奔波。列车长姜涛就买来无线电子门铃改装成“呼叫器”,将按钮粘贴在每节车厢,响铃那端由自己随身佩戴。

  “旅客有服务需求时,只需要一按,我们就知道了,尤其对一些老年人和病人,有时能救命”,姜涛说。

  姜涛拿起三个号码的拖鞋,比着记者的脚说:“普通拖鞋大人穿合适,但遇到列车晃动,小孩就特别容易绊倒。这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

  【感言】

  爱,熔铸到列车上

  在Z1次列车上,窗外接近零下30摄氏度,但看着“百宝箱”里的一件件物品,记者感到浓浓暖意。

  “这趟直达列车吸引我的不是先进的设备设施,而是全体乘务人员真诚的服务。”这是旅客临下车前在Z1次列车《留言簿》上的留言。

  虽然是“80后”,但列车长姜涛已经是一名参加工作十几年的老铁路了。他和12名乘务员把服务做到每个细节,获得了旅客的广泛认可。这个平均年龄24岁的班组被命名为“姜涛班组”。

  姜涛告诉我,他结婚4年,有3年的除夕是在列车上过的。因为有了“姜涛们”的坚守,漫长的京哈线上少了一分寒冷,多了一分暖意。

  【反响】

  哈尔滨客运段党委副书记宫强认为,春运是铁路部门的重点工作,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通过记者走基层,拉近了铁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他希望在人民日报这样的“大平台”上,有“小人物”的身影,让广大旅客有机会了解基层铁路职工的苦辣酸甜。(记者 袁泉)

  感恩的北川人:“咱不能欠国家的钱”

  【镜头】

  走在北川的乡村集市间,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感谢”。春节临近,很多外出打工的人返乡第一件事就是到农信社还住房贷款。在北川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邓家分社,前来还贷的人络绎不绝。

  来到杜燕位于麻柳湾的家时,天空正飘着小雨,杜燕和她的一双儿女正围坐在火盆旁看电视。2008年,杜燕的女儿刚刚出生3个月,就遭遇了“5·12”大地震,之后又遇上特大洪水,家中房屋完全被毁。2009年,杜燕拿着政府补贴的2万元钱、从亲戚那借来的几万元和从信用社获得的5万元贷款,修盖了新房。

  “没有农信社的贷款,就没有我们的新房子。做人要讲良心,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自己,咱不能不守信用,不能欠国家的钱。”

  【感言】

  新闻的力量来自基层

  经过3年多重建,几个地震重灾区已经旧貌换新颜。在北川,平坦干净的街道,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以及正在忙碌中迎接新年的张张笑脸,让人忘记了这块土地上曾经承受的伤痛。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记者,“走转改”活动和“新春走基层”活动让我更加明确了自身使命所在,明白新闻的力量来自基层。关注群众的需求,发掘平凡的感动,这无论是对我未来工作还是个人积淀,都是一笔宝贵财富。

  【反响】

  北川县海光村村支书母志福说:“记者应该多来北川,多来基层,这里的故事写不完。”

  南充市营山县茶盘乡党委书记魏全明说:“记者走基层给我们基层干部树立了好榜样。群众的所思所盼、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要去基层才能发现,才能解决。”(记者 于洋)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5653&encoding=UTF-8&data=AAeQJQAAAAcAACLnAAAAAQAY5pyA5rex55qE5oSf5oKf5Zyo5Z-65bGCAAAAAAAAAAAAAAAuMCwCFB34uABPg6yIBLM5uXLx_pbXeP5tAhR1gP5Nd4J_dgusBKvdU-zqh_sCc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5653&encoding=UTF-8&data=AAeQJQAAAAcAACLnAAAAAQAY5pyA5rex55qE5oSf5oKf5Zyo5Z-65bGCAAAAAAAAAAAAAAAvMC0CFEcXNQsz2q1D8weHhxANBYmq6yWXAhUAjI5Tjmt4tvuN1_L-LWAMNzz6sw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