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开展了整整一个月的“2012年新春走基层”报道活动今天落下了帷幕。这是难忘的31天!伴随着神州大地欢度新春佳节的脚步,光明日报记者背起行囊,迈开腿脚,足迹遍及新疆塔什库尔干、福建平潭、吉林延吉、海南海口等近70个基层采访点,在灾区、边疆、村寨、军营、矿山、码头,在贫困山区、孤儿院、养老院,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到处留下了他们采访的身影。采访中,他们把镜头和笔触对准了奋战在春运第一线的铁路职工,对准了基层群众欢庆新春的文化舞台,对准了在家门口迎接远方游子的农村母亲。一个个鲜活故事与面孔的背后,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记录了各族人民欢度新春的动人场景。在乡村崎岖的路上,在千里电煤运输线,在东北零下20多摄氏度的场院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们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在沉淀,对党的新闻工作的认识在升华。
在“新春走基层”活动结束之际,我们把部分记者的感悟汇集起来,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同时刊出基层群众、老新闻工作者和学者对活动的评价。透过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让我们共同领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新闻队伍带来的新变化、新风貌。
朱波(总编室编辑):
在今年的春运中,无论是旅客还是我们这些记者,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改变。把自己休息的卧铺让给旅客的乘务员,第一时间把病人接到餐车的乘警,以及列车上的联欢会……
站在百姓立场,贴近百姓所需,尽管还有不足,但铁路部门的努力让旅客心里暖了,新闻报道何尝不是如此。深入基层,哪怕多走一公里,多采访一位对象,多记录一句百姓的大白话,新闻都会多一个支点,而这样的支点多了,新闻报道便会走入百姓心中。
龚亮(国内政治部记者):
“崔壁村是个穷村,缺水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希望光明日报给我们反映反映。”在山西小范家采访时,乡亲们的期盼,让记者感到手上的笔尖重了起来。这是我们得到的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愿。种子只有落地才能发芽,新闻只有落进群众的心中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邱玥(经济部记者):
跟随大学生简林强春节返乡采访,4天,2500公里,一路上听到农民朋友们异口同声地称赞好政策、好日子、信心足,这是记者第一次面对面听到来自基层百姓的真情回音。就像独居老人简奶奶,说起政府每月送来的补助时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政府对我很好!”“新春走基层”让我从报道国家惠农助农政策的发布者、宣传者、解读者,变成了这些政策在基层实践情况的体验者、感受者,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王昊魁(国内政治部记者):
“我心目中的《光明日报》就是这个样子!”报道《新“小两口赶集”》见报后,辽宁朝阳县北四家子乡雹神庙村的李再强兴奋地对记者说。看到他的高兴劲儿,我也感到一种兴奋:只要深入基层,就能抓到“活鱼”,就能积淀“人气”。看到群众的笑脸,听到肯定的话语,让我对“报纸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等阐述,有了更直观的感悟。
韩业庭(文艺部记者):
临沂市三官庙村舞龙队队员李玉波对我说:“将来我也要教儿子舞龙,希望他们这代人可以把咱这条龙舞出中国,舞向世界!”一个农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深深感动了我。基层百姓或许讲不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内容,但他们却用实际行动使文化在基层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我很庆幸自己在“新春走基层”中认识了他们。他们值得我们去报道,去颂扬。
柴如瑾(新闻研究部编辑):
在平潭澳前镇玉楼村,年过七旬的赵贤同说:“没有政府对澳前的建设和开发,就没有我们今天玉楼的好生活。”这是一位普通渔民的大实话,没有事先准备,没有矫揉造作。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这样真实亲切的对话,让报道变得鲜活、有力。基层真是取之不竭的新闻富矿。
詹媛(科技部记者):
因为“新春走基层”,我与村医张俊锋一家结缘。张俊锋的喜与忧,基层医疗的状况,牵动着我的心。2月7日晚,张俊锋还用QQ发来消息:“原以为‘走基层’只是口号,没想到竟能真到我家来,新闻都能像这样踏踏实实的,就好了!”“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记者不是诗人,但心中有真情,才能下笔如有神。
潘睿(文艺部记者):
“我为建设家乡回来。”这是平潭海峡青年创业协会会员魏文琼见到记者第一面时说的话,他为自己是平潭人感到骄傲,更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实事。“我觉得做隧道挺光荣的,这是我们平潭的特色!”从事隧道业近20年的陈道文的这句话,更是让我看到了平潭人刻苦进取的精神。在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一种力量。走基层,就要走进百姓的内心——“你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谢文(新闻报道策划部编辑):
这次采访感触很多。其中既有对国情的深入认识,也有对自身职业态度的校正,对记者身份责任的反思。今年我从成都跟随大学生李仲春回家。他家比较困难,但仲春的妈妈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为家人祈愿时还不忘带上我这个新闻记者,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涵义。
杜羽(图书出版部编辑):
如果不是“新春走基层”,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位列车员:他把旅客留在火车上的小板凳收集起来,整齐地码放在列车员休息室,遇到没有座位的乘客,就悄悄地把小板凳分发给他们。他,叫艾再孜,是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段北京车队的普通一员。在基层采访,见的是普通人,唠的是家常事。我想,记录他们的欢笑与忧伤、光荣与梦想,就是反映我们这个时代。我愿意做这样一个记录者。
陈恒(经济部记者):
在与《回家》栏目的采访对象一起吃“小年”饭的时候,我仍能想到坚守在大秦铁路各个岗位的工人老哥们。节日里,有的家庭团聚了,有的家庭不能。两次不同的采访却有共同的体验:只有与人民群众同悲共喜,才能从内心深处贴近基层。“走基层”不是走几次的问题,“走基层”就是新闻工作本身。
方莉(新闻报道策划部编辑):
在北京大兴魏善庄仓库,鞭炮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我说:“很少有人会关注我们这个行业,你们走基层真是走得全面啊!”真的,如果不是“新春走基层”,我可能永远不了解烟花爆竹的仓储和配送,不了解这么多人在这里忙碌。和往年不一样,在和家里人吃香喷喷的年夜饭的时候,我心里多了一份惦念,北京新发地市场那些商户一定还在奔波,他们的年过得怎样?“把群众看成自己的亲人”,只有多走基层,与他们共甘苦,才能真的做到。
焦健(总编室编辑):
在对铁路职工的深入采访中,我看到了辛苦工作、乐观生活的“铁路人”,感受到了他们对记者的情谊。这使我明白,走基层必须“人下心也下,身入心也入”,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李盛明(国际部记者):
在采访春运的路途上,我看到了许多朴实而动人的场景:列车员们在凌晨时分为“列车春晚”排练节目,汽车站的黑板上用流行语写出“HOLD住2012年春运”,候车室的一位大姐听说来了记者格外激动,把我带到她的工作岗位,让我了解她是如何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旅客,她还说特别希望我能再去那里看她。这些都深深打动了我。要发现最美丽的中国人,就必须到基层去!
彭景晖(新闻研究部编辑):
“记者同志,您还懂这个呀?”聊起如何避免烫伤引起的疼痛,T61次列车员朱莉笑着问我。那一晚我为了拍到列车员夜间工作的照片一直等到凌晨。发现列车员朱莉脚上有伤,我便和她聊了起来。作为记者,我应该真实记录基层群众的故事,真实反映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这是我的责任。“走基层”不光要用双脚走,更需要走到群众心里去。
魏晓虎(光明网记者):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从未真正见识过春运是怎样一番情景。直到我踏上了北京开往重庆的K589次列车,拿着相机和录音笔辗转穿梭于拥挤的车厢。而交流,却是当我“卸下装备”之后才开始的:同列车员与旅客们像老朋友一般谈天说地,聊心情、聊生活。看着他们将真情流露在话语中,我想最好的采访方式就应该是这样的吧。
- 上一篇:
-
专家点评:“走、转、改”的生动缩影
已是第一篇
-
专家点评:“走、转、改”的生动缩影
- 下一篇:
-
记者谈“新春走基层”:在路上 收获希望与力量
已是最后一篇
-
记者谈“新春走基层”:在路上 收获希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