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前后,按照中宣部和总政统一部署,军队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全军400多名编辑记者踏雪边关,蹲点哨所,说兵言,写兵事,解兵难,采写出一大批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佳作。
新闻在前方,记者在路上
除夕之夜,一个纪录写入甘巴拉雷达站站史——
建站以来,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是第一位夜宿甘巴拉阵地的将军。这次“新春走基层”,孙晓青是职务最高、年龄最大、采访点最艰苦、在边防持续采访时间最长的军报记者。
新闻在前方,记者在路上,领导在排头。龙年春节,全军12家新闻单位主要领导带领采访组,风尘仆仆活跃在基层,率先垂范奔波在一线。
解放军报社总编辑黄国柱,临近春节赶赴3个偏远连队蹲点采访,与官兵一起站岗、放哨。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贾永,春节期间蹲在济南军区某旅深入调研,采写了4篇反映基层呼声的调研稿件。
各军区、军兵种报社领导也走到一线。
前卫报社社长张振江、副社长罗茂夫带队深入一线连队和冬季野营训练场,采写了《练:练就一股英雄气》《乐:乐在军营过大年》《食:食之有味心欢喜》《学:学有所获强素质》等一组充满感情、生动活泼的报道。
战友报社社长易文华飞赴内蒙古阿尔山,采写了《记者踏雪边关行系列报道》。
空军报社社长王斌,在除夕当天来到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边缘的多伦县海拔1500多米的空军某雷达站,采写了《连队是我温暖的家》。
人民军队报社社长樊增民带队,来到兰州军区某师野外训练场,采写了《某红军师以抓信息化建设带动部队科学发展新闻调查》等4篇系列报道。
人民武警报社副社长沈晓泓、肖跃华春节期间深入北京西站、武警8674部队采访,相继刊发了《带着温暖回家》《陪祖国过年》《一个名字一个连长的成长》等一批稿件。
到高原,到海岛,到边疆
新春走基层,选择走向哪里,是对编辑记者事业追求最好的考验。
解放军报记者孙兴维选择的是阿里高原。1月16日,天山南北千里冰封。孙兴维获知一个信息:军委、总部将派专机接62名滞留在阿里高原的边防官兵回家过年。孙兴维立即飞往阿里。这次,他全程跟踪波林边防连指导员黄敏忠的回家之路。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记者倪宁选择的是世界最高驻兵点——“神仙湾”。在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上,倪宁与战友们戴着氧气面罩,一路拍摄,一路编辑。
人民武警报驻站记者陈天平选择的是雪域高原。1月17日至26日,陈天平跟随武警总医院的“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医疗队,累计行程8000多公里,写出感人至深的《开往生命春天的列车》。
有一组数据见证了军队编辑记者的选择:军队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的编辑记者,到边防一线的91人,到海岛部队的44人,到高原地区的26人,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高寒地区的43人。
登上高原之巅、深入海岛舰船、奔赴风雪边关……伴随着龙年新春的脚步,军队新闻工作者一路走、一路思、一路看、一路写。
捕捉生动场景,挖掘感人故事
回访李素芝,是解放军报“新春走军营”采访组进藏的重要任务之一。2月1日,解放军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郭丰宽刚下高原,转身又去追赶李素芝。同时,一个新栏目也在军报一版亮相:“记者新春走基层·风雪追踪李素芝。”
什么叫贴近基层?什么叫贴近官兵?参加“新春走基层”的军队新闻工作者说,摸一摸战士的枪不是贴近,吃一吃战士的饭菜不是贴近,甚至除夕之夜替战士站一班岗也不是贴近,真正的贴近应该是从官兵的战备、训练、生活中体验体会,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意志、信念和力量,从而写出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力作。
为了这一目标,元宵节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记者陈欣登上闷罐车,跟随南京军区某军需仓库的6名官兵执行远程押运任务。在当地人称之为“鬼龇牙”的三九天,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记者王刚等来到“黑河好八连”的界江冰哨,完成了报道《老兵王继腾15年的新春心愿》。前进报社通联工作编辑室副主任吴鸿财,“新春走基层”期间,利用7天时间,详细点击摘录了沈阳军区某摩步旅政工网“兵声倾诉”栏目6000余条发帖和跟帖,采访与帖子故事相关的70余名官兵。
春节前后,军队媒体共刊播“新春走基层”稿件1800多篇(幅、条),开设93个有特色的专题专栏,推出56个有分量的专版特刊。
在感动中思索,在感动中升华
新战士都戴着手套训练,而指导训练的65名新训班长的双手因无法戴手套都被冻伤……在天寒地冻的第二炮兵某旅训练场,这个感人的细节也深深地感动了正在这里采访的火箭兵报记者汪志新,他连夜赶写出的通讯《65双冻手写出的无字答案》,感动了读者。
在感动中采访,在感动中思索,在感动中升华……“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军队新闻工作者肩负沉甸甸的责任,以饱满的热情奔赴座座军营,坚持把“走转改”当作一种理念来坚守、一种精神来追求、一种习惯来养成,在“走转改”中提升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台山岛距离大陆27海里,是福建省军区防区内最偏远的一个小岛。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康辉、军事记者毛财旺,跟随上岛过年的军嫂乘登陆艇前往台山岛。途中遇到浪高四五米、风力八九级的恶劣海况,但毛财旺仍坚持拍摄,康辉顶风浪现场报道。
“多听听战士的鼾声,就能多了解一些战士的心声;多闻闻战士的汗味,就能多一些兵味。”这是战友报社副社长刘永国的感悟。
接到“新春走基层”报道任务的时候,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贾启龙刚刚结束在北疆边防长达4个月的采访报道才3天,他二话不说,又立即奔赴部队……他的感触是,“新春走基层”活动,真正走出了军事记者的动力,走出了军事记者的活力,走出了军事记者的毅力。
人民前线报编辑乔晖除夕这天到军区通信“中枢神经”的1号台采访,让连队官兵感到惊讶。她说:“这说明我们过去做得还很不够。什么时候官兵看到我们不再吃惊,什么时候我们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军事新闻工作者。”
人民海军报记者王宏博说,为党立言应有人性温暖,紧贴兵心才能传递温暖,多和战士们在一起,让记者的心始终是热的,采写出的稿件才是温暖的。
“好的新闻作品,不是靠妙笔生花,而是靠深入。植根军营,深入官兵,那些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就会扑面而来,基层,永远是新闻记者赖以生存的土壤、氧气和水。”战旗报总编室主任刘励华道出了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军队新闻工作者的心声。(解放军报记者 费士廷 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走基层]“铁路夫妻”:分离是为了更多人相聚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层]“铁路夫妻”:分离是为了更多人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