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惠生:用新闻人的纸和笔书老百姓眼里的光和梦
发表时间:2013-03-08   来源:人民网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惠生接受人民网专访(记者 郑婷婷 摄)

  4日,在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别小组讨论结束后,记者见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惠生,并就新闻出版行业的若干热点问题对其进行了专访。

  【走转改 听民生】回归新闻规律和本质 追求娓娓道来的境界

  谈到去年以来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开展的“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翟惠生委员说,“走基层是对新闻规律和本质的一种回归。新闻离不开人和事,记者就是记录人和事的人,要写人和事就必须到现场、必须亲临其境。提倡走基层,就是要回到最现实的生活当中去。”

  “走转改”活动对新闻从业者尤其是大批年轻记者的意义不言而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翟惠生委员表示,“走基层,让更多的年轻记者了解基层民生的真实情况,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生活和社会,不仅能够丰富其自身的新闻阅历和社会头脑,更为其成为一名具备综合素质的新闻人打下坚实基础。当然,走基层最终应当落实到改文风上来,我认为好文风的最高境界就是四个字——娓娓道来,善于在大局下思考,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叙事,写出的报道才能更深刻,才能跟读者贴得更近。”

  【老问题 新特点】提升职业精神和道德 杜绝有偿新闻和不闻

  当被问及“怎么看待有偿新闻和不闻”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时,翟惠生委员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在当前较为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有偿新闻和不闻这个老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现在的有偿新闻不再是简单的拿车马费、劳务费的问题,而转变为一种用批评报道去要挟采访对象的集体行为,只说好或不愿意说不好、性质比较严重。”

  面对一些地方“防火防盗防媒体”的说法,翟惠生委员表示,“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有些记者怀着到企业或地方找茬的心态,通过曝光问题的方式换取所谓的广告费、版面费,这种用采编换经营的做法是目前新闻界突出的大病,如果不治,毁掉的将是整个新闻界的声誉和公信力。”

  如何杜绝有偿新闻和不闻?翟惠生委员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当体现在字里行间和行业自律当中,除了寄望于社会风气的改善,从上级监管的角度,还应当加强对新闻从业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通过全员覆盖式的、不留死角的培训,把问题讲明白。从目前的情况看,全国五六百所设有新闻专业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是比较弱化的,我们打算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通过选派新闻界的内行到高校兼任讲师的方式改善现状。”

  【谈网络 两面看】主动出击并快速反应 充分发挥网络正能量

  “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时代产物,它对传统的社会规矩、管理模式和习惯思维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谈到网络水军汹涌、网络反腐侵犯隐私等热点问题时,翟惠生委员说:

  “网络肯定是把双刃剑,一个问题、两面看待。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应当主动出击、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善于和敢于迎接挑战,对传播方式的变化快速作出反应,在政策、管理和法律上与科技发展的脉搏形成共振,出现什么新问题都能有新约束跟进,使其尽量发挥正能量而抑制住负面效应。”

  【中国梦 巧落地】用新闻工作者的纸和笔 书老百姓眼里的光和梦

  说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翟惠生委员评价,“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找到民族共同追求的东西,中国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美且凝聚人心的概念,是海内外所有华人共同的梦想,但同时中国梦又不只是一个概念、它必须落地,这个闪光点值得更深地去挖掘,值得浓墨重彩地去解读。”

  新闻工作者在挖掘和解读中国梦的过程中担负怎样的历史使命?翟惠生委员说,“我们应该在中央提出的中国梦和老百姓之间搭好桥梁、做好纽带,通过我们的传播把中国梦变成老百姓能共同思考和共同追求的梦想。新闻工作者不是秘书、新闻不是照搬式的传达,我们应当通过自己手中的纸和笔,把伟大的中国梦转化成老百姓能理解、看得见摸得着、在追求过程中能带来阳光和希望的东西,让老百姓看着中国梦一步步朝自己越走越近。”(记者 郑婷婷)

责任编辑:王钰
更多
  1.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相关报道
  1. 新闻聚焦
  1. 联盟联播
  1. 深度评论
  1. 专题活动
  1. 身边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