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之“代表委员谈文化”栏目。裴小阁/摄 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之“代表委员谈文化”栏目。裴小阁/摄 文化创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李修松表示,文化发展就是在传承过程当中,不断地基因相传、新陈代谢的过程,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如果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那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新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文化如水,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性强,就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自觉行为,提倡创新会使人民涌动出创新的激情,自觉地去创新。但是如果反过来,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弱,那保守的文化将会导致其民族缺乏创新精神,甚至懒得去创新。所以即使是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其资源也不能够通过创新来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 李修松谈到,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通过改革激发了文化内生的活力,通过开放吸引了世界优秀的适合中国的文化,吸收了新鲜血液。所以改革开放促进了文化创新,促进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经济资源。 创新不足严重影响文化产业质量 访谈中李修松评价了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他认为,目前多地方出现一哄而起的局面,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了数量上、规模上的快速扩张。出现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不高、效益不行。李修松举例说,比如动漫产业,在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动漫产业里面的影视动漫这一块,生产量已经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真正能够在市场上站得住脚,能够真正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甚至打到国外去的产品太少了,大量是赔钱的。 李修松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原创的缺乏,原创缺乏的原因就在于文化创新性不够强。李修松说,“很多项目即使是创新的,也是畸形创新,甚至扰乱文化历史的创新。那种健健康康的创新,真正代表国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受到国民喜爱的创新,能够引导文化向主流发展的创新不多。” 文化创新是其他创新的根本动力 今年的两会,李修松建议把文化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李修松表示,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文化创新是其他创新的根本动力。他谈到,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科技这些年发展很快,但是科技创新里面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专利很多运用得不多,大量的科技产品不能及时投入到市场上去等等,其中深层的原因就是文化创新性不强,很多人不习惯于创新。李修松谈到,如果文化创新性强,人民也会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就会自觉地去创新。所以文化创新不光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现在讲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根本的动力都是要靠文化创新。 李修松强调,应该把文化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只有通过国家来推动,全民族都去进行文化创新,推动各个方面的创新,再把各个方面创新的成果再转化为文化资源再促进文化创新,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文化创新性才会逐步增强。 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有良好团队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关键问题,两者的融合也直接影响着文化创新。李修松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首先要根据文化产业的项目组织文化创新或者是文化创意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面应该有一个领军人物,这个人物应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对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情况比较熟悉,也懂一些基本的科技知识,有这样一个人就能够统领这个创意团队,然后根据创意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比如说历史、文化、考古,甚至心理学、文学相关的科技人员在一起,首先要根据这个资源来进行策划,策划成文本,最后根据这个策划,再把每一个项目细化。最后再把科技人员请进来,把策划通过科技实现。 李修松表示,当前尽管有一些文化创意团队,但是创意团队大多在模仿国外的,团队里面人员的知识结构也不合理。 谁创新的扎扎实实 谁就将乘势而上 作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在访谈中饶有兴趣的介绍了安徽的文化产业发展,他谈到,安徽最近这几年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新方面势头很好:安徽在芜湖建了方特欢乐世界,第二期是方特梦幻世界,虽然第一期总体上是吸收国外的模式,第二期民族的因素多一些,但后面的三期、四期正在向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迈进。 李修松表示,我国的文化产业,包括安徽的文化产业,得目前正处于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升,从粗放型向效益型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一些整合,可能会有一些趁势而上,也可能有不少会失败,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看谁抓住创新、创意,立足于自己优势、特色的资源,通过创意、创新结合新的手段和科技手段来走出一条文化产业自主创新的特色道路。谁走上了这条道路,谁走得扎扎实实,谁就能乘势而上。(记者 张翔) |
- 在线评论
- 相关报道
- 新闻聚焦
- 联盟联播
- 深度评论
- 专题活动
- 身边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