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引发部分代表委员对新一轮文化项目“大干快上”的担忧:文化创意园“有园无戏”,没有创意产品,不能吸引受众,反倒是地产开发红红火火。 一些代表委员呼吁,提升“软实力”要遵循文化规律,发挥指挥棒的科学引领作用。
**代表委员的担忧**
园区遍地开花,有名无实少创意
“文化园里什么企业都有,同质化倾向严重。”全国政协委员高抒调研中发现,一些文化园区“挂羊头卖狗肉”,名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多为商业办公、休闲娱乐,靠地产开发、收取租金盈利。
在全国人大代表朱瑞莲看来,由于特色不鲜明、规划不合理等原因,一批“投资大、占地多、名头响”的文化项目和产业园市场惨淡,有的“还未建好,已经夭折”。
量多竞争力弱,中国“故事”输出困难
“大而不强、输出困难。”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引发代表委员关注。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但文化产业占比不足4%,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10%、美国25%的比例。中国每年拍摄600多部国产电影,七成没有机会上映。2012年全国票房排名前十名的电影中,华语电影只占三席。
文化繁荣唯“GDP”是瞻 简单与市场接轨是媚俗
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 “当前文化建设陷入一些误区。”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文化建设要从长期性入手。慢慢地文,渐渐地化,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文化被政绩、利益捆绑,文化项目急功近利上马、多快好省的实施文化建设现象。<<<详细
**文化难量化,指挥棒如何科学指挥?**
文化企业走出‘攀比贪大’误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要警惕泡沫式、运动式、功利式文化建设,文化产业要走出‘攀比贪大’误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群众共同参与给力。”“在文化产业领域,并不是越大越好,要激发中小文化企业的活力。”郑晓幸说,国内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是依靠政策推动,“做大”文化企业,导致文化产业扎堆在特大城市、直辖市,而国内2000多个二三线城市、乡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详细
文化产品不是完全被市场需求牵着走 文化本身不仅是文化问题,还关系到社会道德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判断文化产品的好坏,不能只有商业判断,更应该有审美的标准、道德的标准。“文化产品应该对公众有引领作用,而不是完全被市场需求牵着走,否则,这样的产品对塑造中国人的品格,对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建设能有什么意义?<<<详细
将文化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委员:探索文化创造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文化创新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推动的文化创新,会使我们民族文化创新性增强,会使人民涌动创新激情,自发进行各种创新,从而带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方方面面的创新。<<<详细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人大代表杨飞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已经有了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但还没有文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完善文化战略顶层设计迫在眉睫。“顶层设计”是否高瞻、科学、可行,将决定整个系统运作的成败。因此他建议,文化战略顶层设计既要保障国家的利益,也要保障人民的利益。<<<详细
优化创作氛围,更多关注背负使命、张扬创意、甘于寂寞的艺术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当务之急是优化文艺创作的氛围与空间,激发其根源上的创造活力。要给艺术创造以真正的理解和支持。
艺术家中有的“走市场”,有的“望星空”。那些背负使命、立足个性、张扬创意、甘于寂寞的艺术家,都是“望星空”的人。这类艺术家往往在民间、在底层,如何支持他们,应高度重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