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谈文化走出去耐人寻味:自己人的认同更加重要
发表时间:2014-03-13   来源:新华日报

  文化“走出去”是今年政协会议的热门话题。昨天,成龙委员谈文化“走出去”时强调,“自己人的认同更加重要”。

  成龙举例说,“千手观音”走出去有很多外国人看,莫言老师的作品,被翻译成23个国家的文字,这才是“走出去”。但更多时候,所谓“走出去”其实是中国人在看,我们不要自己骗自己,“首先是我们自己人喜欢,自己人认同更加重要”。而宋祖英谈到国人扎堆金色大厅“镀金”时自揭其短,“自己确实开了一个坏头”。确实,多年来,中国人在金色大厅上演了很多“盛况”,其实就是“自己骗自己”,或者说就是“出洋相”。

  我们都知道,“陌生化”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外国人一开始以猎奇的心理观赏《红高粱》,但这部电影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因此也深受欢迎与尊重。再如中国一些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在国外演出的时候,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让外国观众体验了一种异域的乡土气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京剧、书法、武术等国粹,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审美和艺术情操,往往能够激发外国人的强烈兴趣,每每展示、演出的时候,都能够引发热潮。

  不过,富有中国特色的赵本山小品“走出去”的时候,就引发了外国人极大的反感,甚至于还有人提出严正抗议,正是因为小品中的文化审美,是建立在嘲笑弱者甚至残疾人的基础上的。另外,为了推动文化“走出去”,一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搞工程”,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砸进去,或者为了堆砌花团锦簇的浮华风景,或者为了强化一些教条化的理念。试想,这怎么可能赢得外国观众的掌声呢?

  我们一直在强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走出去”,自然还要打通两者之间的壁垒。《梁祝》、《二泉印月》等,尽管其表现形式乃至文化核心非常“民族”,但这两部作品对爱情与苦难的理解,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因此能够很好地“走出去”,引发外国人的共鸣。《红楼梦》是一部很“中国”的作品,但其深入骨髓的世态人情,其实抵达了“人类的心灵”,因此在国际上也深受欢迎。《千手观音》的神圣感和庄严感,莫言作品对人性的深沉挖掘,无论你操什么语言,长什么肤色,都能够深受感染。只有认真挖掘人类心灵与精神中那些柔软的、虔诚的、高贵的、悲悯的东西,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这样的作品,很“世界”,也应该很“民族”。成龙说“自己人认同更重要”,其实,认同往往不分自己和他人,真正优秀的文化一定能够“左右逢源”。

  审美和价值观,是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彼此关联、互为表里。独特性的审美创造和普遍性的价值观,是优秀文化的一体两翼,不但“自己人喜欢”,而且能够很好地“走出去”。美国大片席卷世界,韩国电视剧风靡东南亚,这些文化“走出去”的壮观景象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在21世纪的今天,真正优秀的文化,不是靠东施效颦的模仿,不是靠吃老本式的“传承”,也不能靠行政力量“打造”,最根本的是需要宽松的文化乃至社会环境。因为,每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来源于生动活泼的人文创造与精神涵养。(记者 贾梦雨)

责任编辑: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