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反“四风”与“三公”经费使用 今年年初,北京整治会所歪风,市属公园内私人会所一律关停。CFP CFP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当地纪委的工作人员在县城一家高级酒店向服务员询问豪华包厢内的顾客情况。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贾康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冯俊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宋心仿代表(民建山东省委常委、中国石油大学特聘教授) 1月27日,浙江杭州,高档会所“西湖会”的“荷香酒溢”招牌被换成大众化的“开心茶馆”。截至当日,西湖景区已关停30家高档经营场所,并陆续将这些高档会所转型为大众化的服务场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出台八项规定、开展反对“四风”等措施,大力整顿党风政风。为响应中央号召,各地纷纷压缩“三公”经费,简化公务接待,厉行勤俭节约,大力整治“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年节腐败”,取得初步成效。 反“四风”与“三公”经费使用紧密相连。如何巩固反“四风”的现有成果?治理滥用“三公”经费的难点在哪儿?怎样严控“三公”经费使用?对此,记者特邀三位代表委员,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屡禁不止是压力不到位 记者:现实生活中,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且常与“公”字关联。您认为,治理滥用“三公”经费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贾康:屡禁不止是因为压力不到位,而形成公众压力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透明度。有了透明度和公众质询、批评、监督权的随后跟进,就可以形成迫使官员改变不良行为的实际压力以及领导机关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处理方案,特别是引出对浪费失职行为的实质性的严肃惩处。所以,让人民群众充分知情,是这一套机制的关键性前提,当然这也就需要更好地发展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媒体监督的民主化、法治化制度、规则和机制。 冯俊:滥用“三公”经费,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加重了财政负担,加大了政府运行成本。而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既有制度缺失的因素,也与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公权”当“私权”的错误思想有关,与少数领导干部“要面子”“讲排场”有关。因此,治理“三公”经费滥用,不仅要反“四风”,还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开展反“四风”等,促进党风政风转变,带动形成良好民风社风。有专家认为,要继续巩固现有成果,继续常抓不懈。对此,您怎么看? 宋心仿:“四风”违背了党的宗旨,背离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损害了党群关系,影响了党的公信力。过去一年,党中央动真格,不断下发文件、通知,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绝不手软,反“四风”成效已初步显现。巩固现有成果,要持之以恒。在沿用过去好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党员干部对党性的认识,真正理解党的宗旨。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将工作作风落实到服务民众、报效国家的行动上。要把中央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关键是抓落实,避免反形式主义却走了形式主义。 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记者:“四风”盛行,易造成“三公”经费使用诸多漏洞。堵塞漏洞,建立长效机制,当务之急应该做些什么?国外有无经验可供借鉴? 贾康:当务之急是充分重视制度和规则的建设,既要有长远眼光,又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建章立制、法治化的工作做到实处,并在今后对规则和制度做持之以恒的动态优化。在这方面,国外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在政府经费使用监管方面,如公职人员的差旅费,发达国家一般并不细分项目划分标准,而是倾向于包干使用。包干附带某些明确的规则,如住宿饭店的星级、必须使用公务卡等。至于公车,国外通行情况是尽可能缩小公车使用范围,运用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对公车使用的监控等。这些做法对我们有可借鉴之处。 冯俊:改变这种状况的当务之急,是继续反“四风”,加强制度建设,堵住“三公”经费使用的制度漏洞,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使公共财政更加公开、透明,杜绝领导“一言堂”滥用公款的做法。同时,审计、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严查滥用“三公”经费的单位、个人,发现一起,查办一起,严肃追究责任人和有关领导责任。 宋心仿: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有效遏制特权意识、特权思想,这是根本。当务之急是针对当前时弊,建立健全契合我国国情的“三公”经费预算、使用、管理、审计等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将各单位政务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便于民众监督。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党员干部带着真挚感情为民办事,让党的优良传统理性回归。 从严压缩“三公”经费 记者: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有关要求,压缩“三公”经费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贾康:作为政府预算中最牵动民众神经的“三公”经费,它的公开是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突破口,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持续细化编制、扩大公开范围、严控规模,并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从短期看,我们应树立过紧日子的目标,因此,阶段性压缩“三公”经费很重要。从长期看,我们需要建立合理化机制,与财政改革相配合,从根本上降低“三公”经费标准和支出规模。要加强“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管理,切实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约束力,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调整。而这些措施都能够很好地落实公众知情权,也更符合透明度提高和公众参与公务监督的发展方向。 冯俊: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开展反“四风”以来,“三公”经费使用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随着党风政风的好转、民风社风的改善,各地各部门对“三公”经费的掌控也越来越严。比如说,有的地方正在试点严格实行刚性预算以及对整个预算全口径的审核、评价。这种做法如果在全国铺开,固定下来,使制度贯彻和执行形成习惯、长期坚持,“三公”经费的使用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宋心仿:目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的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三公”经费的支出。不过,公车消费还是公款滥用的一大“黑洞”,必须加快公车改革步伐,出台全国统一的公车改革方案、细则,有效遏制公车私用乱象。同时,每年的“三公”经费预算必须法制化,产生的预算要具有法律效力,政府和领导干部不能随便花纳税人的钱,更不能形成领导拍板、部门决定的做法。“三公”经费决算必须民主化,人大代表应认真审查,投票通过。(记者 杨 亮 王昊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