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团代表呼吁重建家庭型社会:没有好的家风 人就容易“任性”
发表时间:2015-03-09   来源:中国妇女报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历史必定伴随着岁月的荏苒和社会的变革。3月5日,上海代表团部分代表热议家风。

  “从2006年我村创新开展了两轮‘好家训好家风’和2008年的‘星级户’评选活动,得到了中央文明委和全国妇联的重视和肯定,并于2014年在我区开展全国现场工作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孙跃明介绍,自己所在的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如今正受益于温暖的好家风。

  “以好的家训形成好的家风、好的家风带动好的村风,促进了我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孙跃明代表说,村里通过农民自己写家训作为农民自治的标准,家家知晓、户户参与、全家上阵、反复推敲、凝练完善、展示推广、入脑入心。好家训厚重了乡村家庭的文化根基,在好家训、好家风的潜移默化中,农民们自觉以家训为座右铭崇尚新风,根除陋习,抵制封建迷信和消极行为。

  同在上海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认为:家庭故事,家族历史必定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曹可凡代表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高度重视家庭型社会,强调以家庭为社会细胞,以家族为系统,人际关系以亲情为纽带,以礼义为规范。

  曹可凡代表说,家庭型社会又是过日子文化,过日子要丰富多彩,不能整齐划一,因此才产生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这样先进的理念,高度的智慧。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必须以保持内部的差异和多样性,发扬个性为前提,这样才能和谐共处,安居乐业。

  近年来,人们家庭观念日渐薄弱,导致价值失衡,道德沦丧,产生了物质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相悖的怪现象。对此,曹可凡代表建议,人们必须重归家庭型社会,注重“家风”“家训”“家史”,挖掘家庭文化内涵。

  曹可凡代表建议宣传部门可联合档案馆、图书馆,以“家风”“家训”“家史”为主题,让普通民众书写家庭故事、家族历史,了解家族发展脉络,增强家庭凝聚力,从中找寻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弘扬崇德,重建家庭型社会,进一步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没有好的家风,人就容易‘任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说,家有家规、楼组有公约、社区有准则,整个国民素质就能不断提高。

  “培养好的家风不仅是家庭的责任,社区氛围也很重要。”作为多年的基层社区干部,朱国萍代表说,现在上海等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基层治理改革,要把社区居委会进一步解放出来,更好地服务群众,开展各种公益、文化活动。“我们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把社区这个大家庭的风气搞好。”(记者 耿兴敏)

责任编辑:贾 玉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