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姜潇 余晓洁 白瀛 许祖华)“作为文学工作者,我感受到了政府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努力。政府的举措,也让我们增强了信心。”全国人大代表、女诗人舒婷的话,道出了许多从事文化工作的代表委员的心声。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文化也历来是党和国家重视和积极探寻的领域。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不时讨论着“书香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热词,并为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言献策。 文化要自觉,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父亲的一句嘱托“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干”,让年过七旬的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至今铭记在心。这位扎根敦煌、从事文物研究50余载的老人,依然秉持着对事业的坚守和初心。 一头银发的全国人大代表赵季平称自己最不爱“凑热闹”,研讨会、评奖活动一概不参加,却每天严格遵守创作时间。“艺术家要远离浮华,耐得住寂寞,甘心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中起飞。” 无论是“家风”的传承,还是“艺德”的坚守,今年两会上,两位老人朴素地表达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当下文艺圈出现腐败、涉毒等丑闻现象中,坚守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题,在代表委员中被多次谈论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在。”全国政协委员夏潮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与职业操守,牢记文化担当与价值追求,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如何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比如,在国家层面要重视制度建构,落实到法律法规之中。还要让社会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培育藏礼于野的沃土,提升全社会的责任感。此外,学校教育有序推进,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让教育回归原点,为孩子的终身成长奠基。 文化要自信,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这几天,在陕西代表团的分组会上,“文化自信”是与会代表们多次提到的关键词。 “很多人听了秦腔,便爱上了我们的传统戏曲。”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梅自信地说,“陕西作为文化古都所在地,又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期待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让以陕西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有新的作为。” 文化的自信,源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源于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吴江直陈了当下文艺创作领域缺乏“文化自信”的种种表现:盲目学习西方,作品没了风骨;稀缺的创作人才成了“飞行艺术家”,到各地“强强联手”,无心研究创作、打磨作品;为了票房和上座率疲于奔命,当了“市场的奴隶”;更有甚者,为了经济效益降低文化品位和失去文化尊严,用低俗恶搞取媚观众…… 树立文化自信,要尊重传统文化。“我们要汲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洋为中用,为我们的艺术发扬光大。”作为国际知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碧霞如是说。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弘扬,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担当。多位代表委员还提出了重视对国宝级文化人物的梳理工作,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要深入研究并仔细保留,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中医药、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等建议,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只留存于记忆中…… 树立文化自信,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去年底,成百上千的文艺工作者深入革命老区、民族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积极开展慰问演出、艺术采风、结对帮扶等活动,践行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要求,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一年中有十几次下基层参加各类公益演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关牧村告诉记者,春节前她跟随中国文联参加了前往云南的文艺志愿活动。“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艺术家的喉咙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却存在观众之中,每个艺术家都不能脱离人民,有了人民鱼得水,失去人民树断根。” 树立文化自信,还要在全社会中营造氛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书香社会”首次被写入。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倡导建立“书香社会”,就是要在社会上营造尊重知识、尊重艺术、尊重阅读的氛围。阅读水平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书香充盈的国家必将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 文化要自强,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 这唤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文联主席张和平的很多美好记忆。“我1968年大学毕业后,在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了17年,我深知群众和人民对文化的渴求,以及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走的道路。”张和平说,我非常赞同将更多的文化资源向群众倾斜,为人民造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真正的“文化小康”,离不开公共文化事业长足发展。201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地市级和基层文化建设,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9亿元,中央财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143.8亿元。 今年1月份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性的制度设计,像一张扎实的文化民生“施工图”,为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利做出承诺。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认为,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当前还存在着分工过细、多头管理等问题,建议更好地整合资源,切实处理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深入研究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实现文化要自强,要让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刚从美国访问演出回国的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代表,从大年初三开始,走访美国5个城市,让中国京剧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一阵不小的轰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喜爱京剧,我们应该不断地把我们这种文化优势积极推广出去。在这里,我充满信心。” 据了解,截至2014年10月,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达224亿美元。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161.4亿元,同比增长30.3%。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还要明确为什么走、怎么走;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市场需求是决定文化产品能否顺利走出去的主导因素,企业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建议政府创新思维,整合资源,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扶持相关的文化企业,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身姿更加矫健,飞得更高、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