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旭:让世界读懂中国文化
发表时间:2015-03-16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关于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国门的建议

  当前建设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对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水平和速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和文化这一硬、一软两大实力的并行强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只有在经济和文化同时繁荣的情况下,“中国梦”才可能全面实现。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民族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建成世界经济强国,文化先行是一个重要前提。

  在文化服务上,我们有两个重要任务:一个是面向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个是面向世界的国际文化服务,二者缺一不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服务工作势必要立足于世界来部署。

  “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更多地体现为文化的渊源悠久和积存丰厚;后者更多地体现为文化对外部的辐射力强大,成为能够打动和影响世界,让世界喜爱、享用、推崇和学习的文化。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强劲发展,往往伴随着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使自身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受到世界的关注、研究和推崇。这一点应该成为中国的国际文化服务的导向。为把中国建设成这样的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研究,提高文化传播的方向性和针对性,从根本上回答“要做什么”“怎么做”和“要做成什么”这三个问题。为此我建议:

  首先,把握历史机遇,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为建设文化强国进行宏观定位。

  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文化对话的效果与相关国家的国力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弱国无外交,弱国也不可能有强大的对外文化影响力。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之际,具有丰厚文化传统的中国已经到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阶段。除了在国外常设孔子学院这样的文化机构以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走出去”“传开来”“入人心”的思考和部署。

  国家间文化的互动,是经济互动的伴随效应。既然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可以跨越意识形态,文化也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凡成功走向世界的文化,都是能够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理解、学习、借鉴和互补的文化。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国,应该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视野,应该在和各国文化的互动中进行有益于世界的实践和创新,并以此推动世界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相信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不会再是各成一体、相互欣赏,而一定是相互融合、强国为主。为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宏观考量上,把方向从“文化推介”变为“文化融入”,把目标从“人们知道我们多少”变为“人家接受我们多少”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研究中外文化之间深层和表象的差异点;研究西方在文化传播中的目标、计划、措施、力度上值得借鉴的经验;研究在中国文化中最容易在西方引起兴趣、共鸣和认同的成分和原因,并据此制定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文化传播战略计划,使之更有利于实现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在具体实施方面,多注重那些兼有“中国独有”和“世界适用”的文化项目的对外交流。例如针灸,既承载了中医文化传统,又有治病救人的功效,容易成为和外国人开展互动的交流媒介。对这种形式的交流,外国人不会带有任何戒心,也不会以任何借口加以抵制。

  另外,还要重视发现和发挥我国多元文化和外国文化在交流中具有“亲近性”的优势,从与中国文化距离较小的境外受众群体入手,取得“以小面带大面”式的文化传播功效,即把在文化传统、民族背景、历史发展等方面和我们存在深厚渊源的受众群体作为重点交流对象。比如,支持热爱祖国的中国籍犹太后裔、朝鲜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的文化工作者与外国同族国家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支持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对中国文化具有较深了解和较高认识的欧美驻华商人、留学生、文化专家从事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推介工作等等。通过这种交流就很容易拉近交流双方的感情和距离,支持已融入各国社会的爱国华人华侨在当地开展中国文化传播工作。

  第三,全方位地加强对中国文化传播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在国内外两个方面积极发挥国际名人在传播中国文化上的作用。在国外,要发挥在西方主流社会中具有较高声望并认同和喜爱中国文化的各界知名人士的作用;在国内,要发挥在国外主流社会具有较高知名度并在相应领域深受欢迎的文化创作和传播名家的作用,解决好“用什么人”的问题,取得“以重点带全面”式的文化传播功效。

  经验表明,切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文化传播,往往具有高屋建瓴式的影响效应,西方国家主流社会中的名人对外来文化产品的推荐,在文化传播效果上往往要显著于从社会基层开始的文化宣介。因此,与政界、商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有影响力的外国友好人士的文化交流,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推介渠道。

  经验还表明,能够被外国主流社会认同和喜爱的中国名人,往往会引发大家对其身后文化的关注。这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能熟练使用西方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品行和业绩来讲述中国故事。

  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传播人才库的建立工作,有重点地选择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教育和科技界知名人士,用资金盯人、资金盯事的方式,启用诸如姚明这样一批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人来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以提高中国文化走入西方主流社会的效率。(王林旭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