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杨飞云:美术展览关键要有问题意识
发表时间:2015-03-16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展览多还是少,这是一个问题吗?

  在北京,平均每天会有好几场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美术展览,质量也参差不齐。这样的活动是不是太多了?中国的美术展览是否该降降温做些减法呢?面对这个问题,美术界的全国人大代表给出了他们的回答,虽然看法并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当下的精品展览还太少。

  在全国人大代表、油画家杨飞云看来,现在展览活动确实过多,不要说有点名气的艺术家,就是没有名气的都疲于应对,展览活动频繁无效。而在国外,做一个展览得筹划两三年甚至是四五年,资金筹集得多、展览思考深入、梳理得也到位。杨飞云觉得当下美术界应该凝神静气聚力来举办一些重要的展览。这样的展览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从某种角度梳理、展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高端展览,这种对历史精粹的梳理,能够以史为鉴。还有一种展览是研究个案的高端展览。比如对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等艺术大家的个展,或者是群体、流派的展览,比如金陵画派、岭南画派、扬州八怪、近现代的决澜社等的展览,这些对现在的美术创作非常有启示。杨飞云认为,现在很多活动是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开幕式一完就没人看了,展览没有影响力,画展、宣传册也没人能记住,花钱费力,仅仅一时热闹。杨飞云说:“一直以来有个说法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喊了很多年,结果出现了沾满铜臭味的艺术,因为目的是经济,不是为了文化,是借文化来赚钱。还有一种是文化搭台政治唱戏,最后弄了一些假大空的艺术,付出代价很大,却只有一时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经济搭台、政治推动、文化唱戏,只有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出精品、出人才,办好相应的展览。”

  与杨飞云观点不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展览多不是一个问题,从中国的总人口与画家的数量看,中国的画展并不多,实际上中国人均的美术馆、画廊比例都比较低,国外大城市画廊、展览非常多。许江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现在的画展应该不算多,从全国来看,画展更不算多,问题是有质量的展览太少。

  策展人能否解决美术展览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展览质量,当务之急是不是要推进策展人制度,包括一些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对于这一点,杨飞云、许江都认为,策展人并不是办好展览的关键。杨飞云表示,展览即使有策展人,也得看谁来做。其实每个展览都要有一个侧重点,有一套理论和角度、目的,而非大而全,或者弄点名家集中起来挂一挂,这种展览不行。不是有人策展就是策展人制度,策展人也不能有狭隘之心或者站在个人利益之上,而是应该有文化梳理的情怀、博学的修养、正直的心态和敏锐的眼光。

  许江则认为,有没有策展人参与展览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有没有好的命题。策展人救不了糟糕的展览,策展人也应该有命题,现在有些展览倒是有策展人,但没有命题和针对性,没有展览的结构,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许江认为,一般的商业画廊,为了培养他们的客户群,艺术家隔三差五办展览,这是在做市场。但如果是美术馆以及其他专业的展馆,就应该有更高要求,各个城市得有不同的定位,要针对今天中国艺术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所面临的困境提供可资借鉴的内容。比如中国当下绘画受摄影影响很大,如何摆脱摄影的影响,树立绘画独有的特色,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设置命题,策划相应展览。

  许江说,真正的专业性展览应带有问题意识。比方说,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已经办了三届,这个双年展和其他双年展不一样,有针对性地面对中国画的创作进行研究和展示,在中华民族现代性的大视野中,承续中国画百年发展之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大趋势中,考量中国画生存与发展的当代生态,廓清中国画传承和拓展的历史线索,发现与解决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实质性问题。第一届双年展的主题是“意之大者——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提出中国绘画的最重要的核心精神,超越技术化、理论化的局限,而指向大生命的深厚气息。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关注的是长卷。中国老祖宗有一种在手上展阅的长卷,构成中国绘画创作和阅读的独特生态,我们今天如何展示长卷?如何展示长卷的生动世界和它起承转合的变化?所以这届的主题是“长卷视界”。第三届叫做“辑页掇英”,专门展出册页,因为中国人有创作册页的传统,在典籍中,文不足图之,图不尽书之,这是一种文图并茂的绘画特色。三届下来,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强调中国传统绘画的生态,希望回到传统的文化生态当中去重建绘画语境,这样就形成一个镜像,这个镜像不仅仅是笔墨的问题,而是把中国绘画带到一定的深度进行研究。

  通过多年的实践,许江认为,展览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要有思考。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另外一点,在许江看来,展览还要有诗意。现在很多展览起的名字并不妥当,没有诗意。许江说,最近中国美术学院考试,命题就非常有诗意,叫做“江岸有声”,取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许江强调,展览不应该缺少中国绘画的诗意、缺少文化味道。(金涛)

责任编辑:李雪芹